墨唐

第438节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墨侯爷,太上皇召见!”
一个未央宫的太监走到墨顿面前道。至于程咬金李渊则连问都不问,对于这些逼宫造反的悍将,李渊已经到了这个岁数了,已经没有什么顾虑的了,虽不为难他们,但不会给他们好脸色看。
没看到曾经攻入太极殿,直接威逼李渊退位的尉迟敬德老老实实的坐在角落里,一言不发,当成一个木头人。
程咬金知趣的摸了摸鼻子,自觉地坐在尉迟敬德的旁边,同样做一个雕像。
墨顿跟随太监到李渊面前的时候,李承乾带领一众皇子正好向李渊献了寿礼,李渊看着手中的一个个皇子亲手制作的礼品,笑得合不拢嘴,李世民在一旁赔笑着附和道。
“参见太上皇!”墨顿上前躬身行礼道。
“来,诸位都来看看我堂堂大唐少年!”李渊指着墨顿哈哈一笑道,墨顿的《少年大唐说》名传长安城,李渊自然也读过,看到墨顿前来心中甚是欢喜。
“的确是大好男儿!”一个生硬的大唐官话连声附和着,墨顿余光一看,只见一个身材魁梧,胡须张飞,一副突厥服装打扮的之人。
墨顿心中一动,莫非此人就是颉利可汗。
颉利可汗不过五十多岁,然而却满脸沧桑,一副面容枯败的样子,精气神连年近七十,连染了黑发的李渊也不如。
“当不得大将军的称赞。”墨顿躬身道。
颉利可汗被李世民擒获到长安城之后,被李世民封为右卫大将军,当然是只有虚职没有实权,墨顿称其为大将军并无不妥。
墨顿突然发现一个视线一直盯着自己,扭头一看,只见在李渊的右边,身穿墨顿在东城门所见的南蛮人相同人打扮的三十岁左右的官员正在打量着他,想必这就是岭南王冯盎的侄子冯智戴了。
墨顿对其微微一笑,却见冯智戴露出一丝诡异的笑容。
墨顿心中诧异,来不及细细思索,却只见颉利可汗起身朝着李渊行礼道:“太上皇大寿,颉利客居长安,身无长物,唯有这把金刀常伴,今日特献上,为太上皇祝寿。”
颉利可汗神态谦卑,恭敬至极,只有太监立即从一旁奉上一个锦盒递到李渊面前,金刀乃是严禁之物,颉利可汗自然不可能带上大殿,早就交给一旁的太监保管。
李渊看到曾经的对手,拜倒在自己身下,心情大悦,接过锦盒,打开一看,只见锦盒中躺着一个金光闪闪的短刀,相传这时颉利可汗最喜爱之物,由于短小,带到长安城之后,并未被没收,这恐怕是颉利可汗回忆自己荣光的最后之物,没有想到他竟然舍得献出。
“大将军有心了!”李渊哈哈一笑,把玩一会,便觉得索然无味,随手交给太监收好。
颉利可汗顿时将头低的更低了。
墨顿隐晦的看了一眼,一旁的李世民,心道,想必这定是李世民讨好李渊的手段。
“臣也有一件寿礼要奉献给太上皇!”一旁的冯智戴起身道。
“哦!”李渊正在兴致上,不由得看向一旁的冯智戴,李渊可是知道在此之前冯盎可是已经进献过不少南海奇珍异宝。
“臣要奉上的并非金银之物,而是种子!”冯智戴看了墨顿一眼,昂然道。
“种子?”李渊心中疑惑。
“微臣要奉上的乃是柔佛之国一年三熟的稻种!”
冯智戴此言一落,顿时所有人豁然一惊,不停地在墨顿和冯智戴身上转换。
李世民手中一顿,目光锐利的看着冯智戴。
当时西域大会,墨顿挥土如金,以重利引诱柔佛商人说出柔佛国又一年三熟的优良稻种,不过对此真假未知,众人也都是半信半疑。
但是任谁都知道,如此此事为真,那定然是泼天大功。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此稻种竟然为真,而且被岭南冯家截胡了。
第四百章 墨顿买种
任谁都知道一年三熟的水稻对于大唐来说有多重要性,大唐人口众多,粮食危机一直存在,尤其是在这个时代,天灾频发,百姓饥不果腹的大有人在。
尤其是北方,若不是京杭大运河开通,南米北运,这才稍微缓解北方的粮食危机,但是谁也不会嫌弃粮食多。
哪一任王朝也都知道粮食的重要性,只要有粮食,百姓饿不着,那皇朝的统治就将极为安稳,历朝历代哪一个王朝灭亡不都是让百姓民不聊生,活不下去了,这才揭竿而起,起来造反。
有此良种,至少能够保证大唐百年内粮食无忧,这等泼天的功劳可以说人人心动,然而却被墨顿拔了头筹,众人只能艳羡,然而今天却杀出一个截胡的。
“这不是西域大会,墨家子所说的那种水稻么?”大殿中的官员议论纷纷,指着太监抬上来的一袋稻种说道,甚至苏令侬早已经急不可耐的扑上前去,亲自查验。
当日,西域大会之上,墨顿重金相诱,柔佛商人贪恋财物这才爆出柔佛国有此一年三熟的水稻,当时传遍了整个长安城,众人都有所耳闻。
“不错,这就是西域大会之上,柔佛商人所说的一年三熟的柔佛水稻。”冯智戴昂然道,他只说是柔佛商人献出,故意淡化墨顿的作用。
“一年三熟的水稻竟然是真的,若是能够推广恐怕那将是我大唐之福呀!”群臣惊呼道,看向冯智戴的眼神顿时多了几分玩味。
“此乃墨顿首先在西域盛会上引诱柔佛商人说出,如今却被冯智戴献出来,这其中的是非曲折,恐怕让人深思呀!”
冯智戴不由得露出得意的笑容,当日西域大会的事情传到了他耳中的时候,顿时怦然心动,别人对此水稻半信半疑,但是他冯家五代世居岭南道,自然知道水稻越往南,成熟的越快,此一年三熟的水稻极有可能为真。
柔佛国乃是南海诸国,岭南道又是唐朝的最南端,可谓是得天独厚。他冯家地位尴尬,一方面为朝廷所重用,把控岭南,另一方面则又被朝廷防备,他作为冯家嫡长子,留在长安城作为质子就是最好的证明。
若能为亲自取来此优良稻种,定然能够立下大功,定然能皇上面前一表忠心,甚至让他回岭南也并无不可。
他虽然在长安享受荣华富贵,但是必经是客居他乡,哪有在岭南道呼风唤雨,来的畅快。
于是他亲自写信,快马加鞭赶往岭南道,说服冯盎以最快的速度,从柔佛取回柔佛水稻。
冯盎一听此事,欣然应允,此事若为真,那他冯家定然立下大功!此事若为假,那他们还并没有什么损失,顶多白跑一趟,风险小收益大。
他冯家并不缺少财富地位,缺少的正是向朝廷表决忠心的机会,而此刻一个天大的机会就摆在他的面前,他岂能不牢牢抓住。
而且岭南之地,不乏跑海客商,当他派遣商队前往柔佛之时,果然在当地打听得到,的确有一年三熟的水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