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墨顿赶到太极殿前,不由一愣,只见太极殿前,只见殿前聚集了大量的官员,少说也有几百人。
“都说京官多如狗!古人诚不欺我!”墨顿不由一阵感叹道,这么多官员平时能够登上太极殿的恐怕只有那几十人,其他大部分的官员恐怕一年有就这一次登上太极殿的机会。
而且很多人大都是已经是四五十岁,虽然染发秘技让满朝官员人人一头乌发,但是满脸的苍老却是骗不了人!当年轻的墨顿站在队伍之中,立即显得格外的显眼,万众瞩目。
“墨家子!”
众人看到这个犹如冒冒失失闯入的鲶鱼一般的墨家子弟,不由五味泛陈。
在朝堂之上的大都是儒家子弟,而墨家的突然崛起又岂能不让他们侧目,更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墨家竟然强势崛起,尤其最近墨家村这座未来之城,更是惊艳整个长安城,但凡从墨家村归来之人,无不赞不绝口,一众官员自然也就有所耳闻。
洛阳一系的官员不由对墨家子咬牙切齿,而关陇贵族却对墨家子又恨又爱,一方面墨家子的二次推恩令让他们恨得咬牙切齿,另一方面,他们又需要墨家村提高粮食产量的技术来拜托关陇世家的困境。
其他官员则是第一次见到墨顿,不由用审视的目光打量着墨顿。
墨顿一一礼貌的回礼,然而所有官员都瞬间回避眼神,墨顿顿时犹如被无形之中孤立起来。
墨顿心中一阵黯然,默然准备退到最后的位置,突然一个粗糙的大手抵住了墨顿的后背,墨顿转首一看,竟然是大司马苏令侬。
苏令侬哈哈一笑道:“墨祭酒恐怕不知道吧,元日大朝会乃是按照官员的品级来划分,墨祭酒已经从六品了,自然要站在六品的位置上。”
墨顿连忙躬身感动道:“多谢大司农指点。”
百官皆孤立墨顿,而唯独大司农苏令侬和他亲近显然是冒了很大的政治风险。
苏令侬嘿嘿一笑道:“你小子要是真要谢,那就让老夫去你的玻璃温室看看,反季节而生的蔬菜瓜果,这等利国利民之物,老夫可是心痒难耐。”
他乃是农家之人,骤然听到墨家村有了让蔬菜冬季反季节生长的方法,又岂能按捺的住。
墨顿毫不犹豫地说道:“这有何难,大司农乃是农家之人,天下还有谁比你更懂种田,年后,小子定然会派遣工匠在苏府打造一个玻璃温室,供大司农试验良种。”
苏令侬乃是墨顿最为佩服之人,此人一心扑在的农家,一生不停在为朝廷培育良种,如此纯粹之人,同样也是大唐官场的异类,更是墨家最为坚定的盟友。
“那老夫就不客气了!”苏令侬毫不犹豫道。
第七百零七章 柔佛稻试种成功
“陛下驾到!”随着庞德尖锐的声音,元日大朝会正式开始。
在房玄龄的带领下,百官鱼贯进入太极殿之中,原本宽大的偌大的太极殿顿时被挤得满满的,里里外外站满了官员。
“苏大人不去前列?”墨顿指着前方的位置对苏令侬道。
苏令侬的官职乃是三品,站在墨顿这个从六品的身边格外的显眼,而且刚才苏令侬还是说今日的站列乃是按照官位来排序。
苏令侬嘿嘿一笑,犹如一个朴素的老农一般道:“老夫在朝堂之中,可以说是可有可无,多老夫一个不多,少老夫一个不少,站在哪里又如何?”
大司农的位置经过历朝历代的改革,已经变得极为尴尬,在大唐只是地位显赫,并无实权,苏令侬乃是农家的仅存的硕果,在朝堂的地位超然,站在哪里自然没有人计较。
“恭贺陛下新春大吉!”
在房玄龄的带领下,众臣恭贺道。
李世民微微颔首,随即房玄龄拿出奏折,引经据典,歌颂李世民在过去一年取得的丰功伟绩,展望贞观九年的美好未来。
一个个大臣听的是如痴如醉,而唯独墨顿却是一头雾水,他可是也钻研过儒学,可是听到了这些拗口的词语,也只是一知半解,也难为房玄龄能将这些抑扬顿挫的读的通顺。
好在房玄龄很快的结束,紧接着,各地官员纷纷献上贡品。
“剑南道送来美酒十坛!……”
“江南道送来珍珠一斛!……”
“淮南道……”
一个个各道的郡守送来了丰厚的贡品,个个都价值不菲。
“岭南道送来翡翠十斗,美玉十斗,宝石十斗……”当冯智戴代表岭南道奉上贡品之后,整个朝堂不禁一阵哗然,在大唐十道之中,恐怕就数岭南道冯家送来的宝物最多。
“陛下的改土归流,恐怕是吓住了岭南王,这一次冯家可是下了血本了。”苏令侬幸灾乐祸道,他在朝堂之中地位超然,但是看得却极为准确。
自从墨顿献上改土归流的策略之后,朝廷一下子将三个僚人部落改土归流,为大唐新添了三个县,此举自然一石激起千层浪,僚人部落潜流涌动。
然而朝廷早有准备,大军连连调动,并且派遣使者安抚,恩威兼施这才稳住局势,随后大阅兵展现出无敌的军威,这才将僚人部落压服。
在一众改土归流之中,最为担忧的恐怕就是冯家,冯家已经连续几代把持的岭南道,如果在岭南道实行改土归流,恐怕第一个要动的就是他冯家。
“冯家恐怕恨死小子了。”墨顿苦笑道。
苏令侬摇摇头道:“这你多心了,冯智戴虽然不成气候,但是冯盎却是个精明人,哪怕没有改土归流,难道他冯家还能永远把持岭南道。”
冯家这种地头蛇,恐怕也就只有在王朝交替的时候才有一席之地,如今大唐四海生平,朝堂又岂能容忍岭南道长久的把持在一家之手,冯家被调离岭南道恐怕乃是迟早的结局。
“冯爱卿有心了!”李世民闻言也不禁露出一丝满意的笑容。
“回陛下,此乃一些俗物而已,家父此次送来的还有一个捷报,相信陛下听闻之后,定然欢喜。”冯智戴躬身道。
“哦!快快说来。”李世民意外的看着冯智戴一眼道。
冯智戴顿时露出一丝的得意道:“柔佛稻已经在岭南试种不过一年,到现在已经收割了三季,每季水稻高达四担,而且极易栽种,耐涝耐旱。”
“一年三季,每季四担,那岂不是一年可以收成十二担稻米?”
冯智戴说完,满朝顿时一篇哗然,一年十二担的收成,这恐怕是大唐最为高产的粮食了,一旦柔佛稻在南方推广,恐怕大唐再无缺粮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