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颖达深深叹了一口气,脸色凝重道:“此次相夫氏一脉进京,一出手就是渭水大桥这等工程,墨家两脉日月同辉,交相呼应,墨家的名气必将再次高涨。”
一个墨家村如日中天也就罢了,而墨家相夫氏一脉刚刚出山,就给带来如此惊艳的杰作,简直是不是猛龙不过江呀!
孔德胜冷哼一声道:“这有什么?墨家三分千年之久,除非墨子重生,否则三脉永远不可能合并,就像我等儒家一样,哪怕我等贵为孔圣之后,又何尝能够控制了整个儒家?更别说墨家子年仅弱冠,若是让相夫氏一脉的老顽固投到墨家子的门下,这笔杀了他们还难。”
孔颖达点了点头,和墨家三分相比,儒家分裂的更加支离破碎,孔子七十二弟子暂且不说,再加上孟子,荀子,以及汉代一来的儒家支脉,各种思想主张更是层出不穷,甚至相互攻讦,让他们融为一体,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话虽如此,但是如今墨家势不可挡,医家大兴、兵家改革、法家蛰伏,道家也步步精进,就连佛家也开始复兴,而唯独儒家原地踏步……”孔颖达声音低沉道。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此乃儒家的困境!”孔德胜一针见血道。
孔颖达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他自然知道这个道理,然而儒家经过千年的鼎盛,可以说已经达到了顶峰,想要再有寸进是何等的艰难。
如果说仅仅是百家之中一家复兴,儒家恐怕不惜辣手摧花,将其扼杀在萌芽之中,然而如今的局面乃是一众百家齐头并进,儒家若是动了一家,不但师出无名引来朝廷的不满,恐怕立即会招来其他百家的反扑。
“墨家、墨家子!”孔颖达有些咬牙切齿道,这一切的局面都是墨家复兴带来的连锁反应,当初墨家子带领墨家村敲锣打鼓的进入长安城,孔颖达听闻之后,只是晒然一笑,将其当成一个跳梁小丑而已。
随后墨家子进入国子监,两首半诗篇惊艳国子监,而孔颖达只将其当成持才傲物的才子而已,然而谁能想到一个墨家子竟然能够掀起如此大的风浪,竟然改变了几百年来的百家格局。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儒家只是百家之一罢了,东汉之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惜儒家一家独大的诀窍已经被墨家子窥破,那就是帝王的支持,墨家子不惜违背墨家传统,主动将墨家墨技公开,就是为了取得帝王的支持,很显然墨家子成功了,于是其他百家纷纷效仿,将学成卖于帝王家发挥的淋漓尽致,然而最终获益的只有一人,那就是当今陛下。”
孔德胜留在长安城很久,就是在研究百家的局面,他发现所有的百家的事情看似是墨家子这个小鲶鱼再搅动风雨,然而背后总有着李世民的身影,这让他忧心忡忡的,不知是李世民不满儒家一家独大,还是对于当初李世民造反之时儒家对其的口诛笔伐的反击,这也是儒家不敢轻举妄动的原因。
“诸子百家,在帝王的眼中我等只是一枚棋子罢了!”孔颖达无奈道,原本儒家也有制衡帝王的手段,然而在墨家子捣乱之下,这些手段全部化为乌有。
“百家也罢,棋子也罢!此乃我等百家的使命,如今百家争鸣再起显然有陛下的支持,儒家保持独尊之位,是时候奋发图强了。”孔德胜朗声道。
“何其难也?”孔颖达无奈道,儒家发展最为特殊,孔孟的理论直接达到了顶峰,二人经典后人根本无法超越,这也是儒家能够独尊的原因,想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难上加难。
这一点儒家和道家相似,孔孟老庄之说后人无人能及,然而墨家和其他百家则是恰恰相反,先秦诸子的学问不过是萌芽而已,经过千年的积累,最终厚积薄发,一经出山则是耀眼大唐。
“虽然很难,但是并非没有机会?”孔德胜话语一转,自信道。
孔颖达眼睛一亮道:“还请二叔明言!”
“李铎的夫子学院和义务教育!”孔德胜郑重道。
“可是李铎当众拒绝了二叔……”孔颖达眉头一皱,他自然知道夫子学院的重要性,孔德胜入京之后,第一时间就想收编李铎,可惜李铎直接拒绝了将夫子学院归于儒家门下。
“那老夫就再次登门,为了儒家的未来,老夫就算是失了面皮又何足挂齿。”孔德胜大手一挥道,和田侔一样光棍。
“二叔心系儒家,我等佩服。”孔颖达恭维道。
“夫子学院和义务教育,儒家必须主导,天下万民,士农工商,士为首,墨家大兴也不过是区区把持工匠行业,只要儒家牢牢控制为官之道,自然稳如泰山,甚至让墨家为儒家所用也未尝不可。”孔德胜坚定道。
“可是怪儒李铎脾气古怪,夫子学院又是他毕生的心血,恐怕难以说服!”孔颖达担忧道。
“只要李铎答应儒家为主导,夫子学院的事物,儒家概不干涉,甚至会大力支持义务教育,说到底,他还是儒家之人,相信这一次李铎定然不会拒绝。”孔德胜为了儒家终于放下高傲的姿态。
“而且这一次老夫可是有备而来,给夫子学院带来了一个他们无法拒绝的礼物。”孔德胜伸手一招,在一旁罚站的孔惠索连忙递上一个巴掌大,四指厚的书籍放在孔颖达的面前。
“《字典》!”孔颖达看着最上面的两个大字,郑重道。
第九百零三章 《字典》
“此乃何书?”
孔颖达不解的看着二人一脸疑惑道。
“此乃何书,你一看便知!”孔德胜卖着关子道。
孔颖达疑惑的翻开字典,首先忍不住眉头一皱,他平常读的书都是经典之作,然而此书却是犹如白开水一般平淡寡味。
“此乃收录天下文字之书!”孔颖达皱眉道。
孔德胜点头道:“不错,你找一些‘孔’字试一下便知。”
“孔,部首子,笔画为四。”孔颖达最为自豪的就是身为孔子之后,对于孔字早就烂熟于心,口中默念手中快速在字典中翻阅,很快在很短的时间内在‘子’字旁找到了孔字。
“二百六十四页!”孔颖达哗哗的翻阅纸张,很快找到了第二百六十四页,一眼就在一众字体中,找到了孔字。
“释义一、小洞,窟窿:鼻孔,针孔。释义二,姓氏,孔:孔子……”孔颖达看着字典的文字和释义,不由眉头一皱,这也太简单了吧!根本没有丝毫的文采,简直和蒙学稚童学字一般。
“稚童学字!”孔颖达日有所思,却是差那灵光一现。
孔德胜看到孔颖达的表情,自然知道他心中所想,当下哈哈一笑道:“此书的确是毫无文采,而且极为简单,甚至简单到哪怕是一个稚童也可以轻易的到自己不懂的字。”
孔颖达顿时眼睛一亮,不敢置信的盯着手中的字典,不错,此书没有什么文采,也没有高明的见解,而是直接收录天下文字,但是却有别出心裁,利用偏旁和笔画、声韵能够快速的查找文字。
“这并不是一个给大人的书,而是给蒙学儿童的书。”孔颖达激动地站了起来来回踱步。
一直以来,天下稚童蒙学都是采用四书五经,但是孔圣之学就是成年人依旧是难以贯通,对于稚童来说更是晦涩难懂。
于是墨家子收徒武媚娘流传出来的《三字经》,一夜之间传遍大江南北,成为天下稚童蒙学的最佳读物,而如今儒家终于也有了一个能和《三字经》抗衡的启蒙之物。
“此书乃是何人所著?”孔颖达急不可耐道。
孔德胜下巴扬了扬道:“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惠索,竟然是你?”孔颖达不由长大了嘴巴,不可思议的看着孔惠索,孔惠索一直在他的眼皮下求学,乃是儒家重点培养的下一代,孔颖达怎么也想不到他竟然不声不响之下弄出了如此奇书。
孔惠索无奈的点了点头,他自认为偷偷摸摸的将字典完成,却不知道姜还是老的辣,自己的一举一动竟然都在孔德胜的注视之下,就在《字典》完成刊印那一刻,孔德胜悄无声息的出现在他的面前。
“是为叔忽视了你,没有想到你竟然完成如此巨著,你有此想法为什么不和我等说起。”孔颖达看着孔惠索柔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