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唐

第1192节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礼部尚书令狐德棻率先出列道:“启禀陛下,大唐之前皆有先例,想当初大唐攻打吐谷浑之后,执伏允人头而归,最终另立慕容顺为吐谷浑王。如今高昌首恶鞠文泰已死,按照惯例,应立让麴智盛继位,以显陛下天可汗之恩,亦可以让高昌恭维大唐边疆。”
“另立为王,拱卫边疆!”李世民眼神一闪,这的确是以前大唐的做法,如此一来,大唐就可以省心省力,而且效果很不错,足以让边疆安定数十年。
“此法倒也可行?”不少大臣附和道。
然而孔颖达眉头一皱,主动出列反对道:“微臣以为另立为王不妥,麴智盛不同于慕容顺,慕容顺本是光化公主之子,有一半汉人血脉,再加上其多年在长安为质子,深受华夏文化影响,更重要的是其在吐谷浑被夺取太子之位,郁郁不得志,陛下将其立为吐谷浑新王,慕容顺这才对陛下感恩戴德。而麴智盛之母虽然被杨广封为公主,但是并非汉人,再加上其并未在大唐为质子,不懂华夏文化,而且其本人已经登基高昌王,陛下再封其为高昌王,并无施恩,此人又岂能会心向大唐。”
群臣纷纷点头,这一点,麴智盛的确是远逊色于慕容顺,慕容顺虽然无能,但是对大唐的确是忠心耿耿,而一直土生土长的麴智盛那都不一定了。
令狐德棻闻言眉头一皱道:“既然如此,那让麴智盛退位,另立鞠文泰之子新王,据微臣所知,鞠文泰可是有数名子女,定然会对陛下感恩戴德。”
孔颖达摇头叹息道:“一个帝王对大唐感恩戴德又如何,慕容顺虽然对大唐重心,如今还不是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就算在高昌另立一个新王,其部下不服,慕容顺不过是其前车之鉴而已。”
李世民微微点头,这一次,吐谷浑乃是被吐蕃和慕容顺的部下内外夹击之下攻下,可别忘了高唱背后可还是有一个西突厥对大唐极为敌视,未尝不会重演慕容顺的悲剧,到时候,难道大唐还要再出兵一次,这一次大唐出兵高昌的风险足以让李世民心有余悸。
“那以孔爱卿的意思是?”李世民扬眉问道。
孔颖达昂然道:“以微臣看,我大唐应当效仿汉朝,重设西域都护府。”
“西域都护府!”
顿时群臣一片哗然,对于大名鼎鼎的西域都护府,群臣自然了然于胸,很快议论纷纷,而且实施西域都护府好处也是显而易见,如此一来,可以让高昌直接置于大唐的统治之下,免得再出现吐谷浑翻车的前车之鉴。
“没有想到堂堂孔家竟然也为了一己之私,而意图灭一国,你可知道一旦大唐灭掉了高昌,所造成的后果有多严重,如此一来,大唐周边诸国将皆对大唐警惕和防备,陛下天可汗之名声将会有名无实。”令狐德棻冷嘲热讽道,任谁都知道孔颖达如此积极的想要灭掉高昌,就是为了配合言同音推广儒家教化之术,让儒家的声望再上一层,如此一来,儒家和孔家都收益,而大唐却失去了名声,尤其是李世民的天可汗的名声,恐怕会受损。
李世民闻言,不禁眉头一皱,天可汗乃是他最得意的名号,最爱虚名意图洗白自己污点的李世民自然格外看重。
孔颖达却是昂然不惧道:“微臣此举的确有些许私心,但是却可以说问心无愧,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的目的就是为了协调西域诸国矛盾,保护丝绸之路,而如今我大唐同样需要让西域诸国和平相处,让丝绸之路畅通,大唐自然也要设立西域都护府。”
不少大臣纷纷点头,丝绸之路的对大唐来说太重要的,可是关系到大唐币制的稳定,如今棉布大规模的出现,已经大量冲击丝帛等丝绸制品充当货币的角色,好在有墨顿设计的大唐丝绸体系让大量的丝绸通往西域,丝绸价格才未崩盘,这才让大唐货币政策软着路。
但是长久以来,大唐必须要维持丝绸价格,才能让丝绸慢慢的从货币体系剥离,可以说丝绸之路已经不是单单丝绸的问题,而是有着稳定大唐货币政策的使命,可以说丝绸之路不容有失。如此一来,在高昌设置西域都护府远比另立为王更加符合大唐的利益。
李世民顿时陷入纠结之中,一方面是自己的天可汗的名声,一方面是大唐切实的利益,这实在是让他难以取舍。
令狐德棻皱眉道:“高昌远离大唐数千里,更是相隔两千里戈壁滩,再加上其国力弱小,根本不足以养活大军,想当初,大汉为了西域都护府可是没少靡费钱粮,甚至是不堪重负,更是屡次反复争夺,更是成为大汉的一个累赘,否则好大喜功,汉武帝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
按照令狐德棻的意思,高昌贫瘠,根本不值得花费这么多的代价设置西域都护府,另立新王既可以让丝绸之路畅通,又可以让大唐负担减到最轻,这样何乐而不为,而当初汉武帝同样激进的策略,最后却不得不下达《轮台诏》,后期更是全面放弃了西域。
如果是之前,孔颖达定然也是如同令狐德棻同样的观点,然而如今墨家崛起,儒家必须要奋进,而高昌之地正是验证言同音最好的试验地,更别说设置西域都护府更有偌大的好处,于公于私,孔颖达都不会放弃。
孔颖达念头一动,想到了大汉时期的一个典故,朗声道:“汉武帝虽然放弃西域,然而其后继者汉宣帝却继承汉武帝遗志,在轮台设置西域都护府,用来联络西域诸国,为最后击败匈奴立定下了基础。而如今我大唐更有西突厥在西域虎视眈眈,陛下设立西域都护府,方可效仿汉宣帝,联络诸国以抗西突厥,否则高昌之事定然会再次重演。”
不得不感叹,历史乃是惊人的相似,如今大唐的局面和汉宣帝时期是何其的相似,李世民最终怦然心动,最终偏向了设置西域都护府,毕竟面对西突厥这个宿敌,面子似乎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
“传令侯君集,让其在高昌城设立都护府,不过不是西域都护府,而是安西都护府。”李世民朗声道。
群臣一震,顿时知道李世民的用意,这里的安西,恐怕并不是安定西域的意思,而是安定西突厥吧!
第一千一百零九章 好心办坏事
朝廷定了基调之后,立即准备派遣信使赶往高昌,传达在高昌设置安西都护府的任命,更有被任命为西域都护府的官员随后出发。
“从兰州到长安城的这段路程最轻松也最快,可以白天骑马,夜晚乘车,日夜兼程最快可达日行千里之多。”长安驿站之中,三个报捷信使得意的向众人描述他们一路上的精彩,引起了不少人钦佩的目光。
“日行千里之多!”不少人不禁哗然,他们所经历的最快速度则是墨家村的快捷马车,从长安城到洛阳城全程八百里,朝发夕至,如果要是晚上继续赶路的话,日行千里并非不可能做到。
“从兰州到玉门关沿途虽然有驿站,但是却只能骑马,而且驿站相距颇远,不过好歹也有个热饭吃,有地方休息,真正困难的那可是出了玉门关,尤其是两千里戈壁,那才是最艰难的路程,必须一人三骑,带足水和粮草以最快的速度通过,否则一旦缺水或者迷路,那就是死路一条。”三人讲起路上的艰辛,顿时引来了一阵阵惊呼。
三人互视一眼,不禁心中一阵傲然,刚刚朝廷的任命已经传来,这一次还是他们三人带着使命,传达朝廷命令,然而回程自然不用八百里加急这么拼命,他们休息一日,明日一早继续启程即可。
“三位壮士辛苦了。”
“还请三位壮士再讲一遍墨家子一击破城的事迹。”
……
长安驿站之中,有不少商旅往来,不由纷纷鼓动道。
为首的报捷信使不由露出一丝得意,这两天他不知道将墨家子一击破城讲了多少遍,每一次都能够引起阵阵欢呼。
“话说墨侯自从西征开始一来,那就屡创奇迹,先是创造墨侯帽……”为首的报捷信使将墨家子西征的一众传奇事迹铺垫一番之后,顿时吸引了所有人的心神,一直讲到最后的一击破城,立即让一众商旅大呼精彩,良久之后,这才恋恋不舍的离去。
众人离去之后,三位报捷信使这才意犹未尽的起身回驿站准备,毕竟明日一早就要出发,再次前往高昌送信。
“三位壮士且慢!”正当三人准备回去的时候,一个身穿墨服的老者却突然出现在三人面前。
“这位老丈可有何事?”三人回身讶然道。
墨服老者恭敬道:“三位壮士扬我家少爷威名,墨家再次感激不尽。”
为首的报捷信使一听是墨家之人,连忙肃然起敬道:“原来是墨家前辈,我等不过是实话实说而已,若非墨侯一举定乾坤,我等说不定还在高昌这等酷热之地作战呢!”
墨服老者拱手道:“老朽今日前来是有一事相求,尔等可能还不知道,长乐公主已经身怀六甲,如今高昌已定,如果我家少爷能够提前回来,或许能够赶上公主生产,还请三位壮士代墨家向少爷传个信。”
墨服老者说着,还拿出三叠银票悄然塞在三位信使的手中。
三人大致一看,顿时知道至少有数十张之多,每一张都是一两的银票,但是为首的信使却毫不犹豫的拒绝道:“我等敬佩墨侯的为人,能够给墨侯传递喜报乃是我等的荣幸,又岂能再收此钱财。”
墨服老者再三相劝,三人这才勉为其难的手下,临走之事,墨服老者依旧赞不绝口道:“三位实乃真壮士也,墨家定然记得三位恩情。”
等到墨服老者离开之后,一旁的信使一脸欣喜的数着银票道:“竟然足足二十两银票,墨家村果然财大气粗,我等在西域冒着偌大的风险也没有这么多收获。”
为首的信使眉头一皱,冷喝道:“你是找死么,竟然胡言乱语。”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