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百官不由的眉头一皱,没有突厥和汉人之分又岂能是轻易做到的,李世民笼络突厥人十年,到头来自然还是不能让突厥人归心,又岂能让墨家子一句空口白牙就能解决的。
长孙冲讽刺道:“难道堂堂墨家子也只会夸夸其谈,突厥人和汉人风俗习性各不相同,如何融为一体。”
在长孙冲看来,墨家子的计划和他的比起来简直是天差地别。他的计划只要控制的好,注意将突厥这把刀握在手中,自然可以将异族叛乱的可能性降下来,而墨家子的计划简直是天方地谈,在他看来突厥人你乃是蛮夷之人,大唐只需利用其即可,更别说让突厥人和大唐平起平坐。
墨顿摇了摇头道:“如果是之前,融合突厥人自然是不可能,然而随着大唐连战连胜,所向披靡,大唐已经成为诸国之首,万国来朝,融合突厥人的时机已经成熟。”
李世民脸色凝重,沉声道:“细细道来。”
“何为大唐之人,并非是肤色和相貌来区分,而是身穿汉人衣冠服饰,遵守我华夏礼仪,哪怕是一副胡人模样,其已经和大唐人无异。
就拿突厥来说,臣认为长安城生活多年的突厥人已经和汉人无异,和臣一起出征的契芯何力将军、执思其力将军,包括朝中的阿史那思摩将军等等更对朝廷忠心耿耿,相信陛下和朝堂诸公也能感同身受。”墨顿道。
不少大臣纷纷点头,他们和这些突厥将领也有所来往,自然知道墨顿所言属实,这些突厥将领身穿汉服,说汉话,行汉礼,的确已经和大唐人并无太大的差别。
墨顿继续道:“微臣相信内迁之地的突厥牧民也同样有心向我大唐之人,毕竟北方苦寒之地的生活太苦了,大多数人还都是向往大唐温暖舒适的生活。突厥各部之中,定然有一部分想要回归草原,一部分想要留在内迁之地,否则阿史那结社率可不只是这点声势了。”
李世民缓缓点头,毕竟朝廷每年拨付如此多的钱粮,自然可以笼络一部人人心,说句不客气的话,突厥内迁的牧民的日子要比大唐很多百姓要好得多,毕竟大唐百姓也就最近几年粮食产量增加,大肆喂养家禽吃上了肉。
墨顿看到众人已经被说动,嘴角浮现出一丝自信道:“既然如此,陛下何不留下心向我大唐的牧民,将放还一心返还草原的牧民,如此一来,如此一来,突厥的实力再次一分为二,也不会脱离大唐的掌控。”
“就这?”长孙冲眉头一皱冷笑道。
而一众文武大臣也是眉头一皱,如果仅仅是留下一批,返还一批这么简单,那就不用朝堂诸公这么头疼了,毕竟人心隔肚皮,当初谁能想到阿史那结社率和贺逻鹘能够阴谋谋反。
墨顿看了看朝堂主公的脸色,明白众人的想法,不由解释道:“想要判断一个是否心向大唐其实也很简单,那就看其是否仰慕我大唐文化,愿意主动接受我大唐文明礼仪。”
“主动接受?”众臣不由若有所思,想起朝中诸将已经丝绸之路不远万里而来的胡商们。
墨顿点头道:“不错,主动接受大唐文明乃是区分心向我大唐之人的第一步而已,第二步则是融合这部分心向我大唐之人,陛下将大唐分为十道来管辖,那何不将再划分外十道来管辖突厥,或者是其他各族心向我大唐之人。”
“外十道?”李世民心中一动。
“我大唐如今即将开启盛世,人人向往,却苦无门路,如果其心向我大唐,仰慕我大唐文明礼仪,或者有一技之长之人,可以申请加入我大唐,陛下可以将其编入外十道,对其发放绿本户籍,享受在大唐经商,得到平价医疗或者平价税收的权利,以区别普通各族之人,借此吸收天下各族最强大的战士、富商,甚至是人才为大唐所用,如此一来,天下人才皆流向大唐,天下英雄尽入吾大唐之毂中。”墨顿昂然道。
“天下英雄尽入大唐之毂!”
顿时满朝众臣猛然一滞,不可思议的看着墨顿,不禁为墨顿的外十道计划而惊艳,就连长孙冲也张了张嘴,想不出任何反驳的话,他的计划仅仅是针对突厥一族,而墨家子的计划则是针对大唐之外的所有各族,甚至是有目的的挑选最优者,淘汰劣者,如此一来,仅仅付出一个户籍和名分,就将获得无法估计的收获。
就连李世民眼中也是异彩连连,在墨顿外十道计划的提示下他的心中已经有了数种对付突厥局面的方法。
“最后,外十道的计划仅仅是一个过度,大唐的目的乃是为了将其融为一体,天下各族人才获得大唐外十道户籍的目的乃是为了获得好处,在其心中恐怕依旧是难忘部落,我大唐真正想要的乃是这些人才的下一代,但凡外十道户籍的孩子,在大唐出生的皆可加入大唐十道与大唐子民无异议,这些下一代出生在大唐,生活在大唐,深受百家熏陶,才算真正的大唐之人,至此仅需两代,即可让其和大唐融合在一起。”墨顿振臂道。
他的想法融合了清朝的八旗制度和美国的绿本制度,都是涉外制度的经典,自然是领先这个时代不知多少,轻易的征服了众人。
第一千一百八十四章 大唐外十道
一众文武大臣顿时犹如醍醐灌顶一般,他们自然知道民族融合的好处,以前的民族融合都是被动的,极为缓慢不说,还需要经历战争等阵痛,而外十道计划让民族融合变得主动,更加快速,更是将异族的精英都聚集到大唐,壮大大唐的同时,继续削弱周边各部,好处更是肉眼可以看见的。
而且这一次的民族融合无需战争,甚至更加彻底,只需两代,就可以培养一大批外胡内汉的精英,而不是犹如之前对待突厥一般,在大唐并不富裕的情况下,还要拨钱拨粮扶持二十万苦哈哈的突厥牧民,结果还养了一批白眼狼。
长孙冲不服气道:“墨侯的外十道计划虽好,但是却是远虑,然而突厥各部却是近忧,远水解不了近渴,恐怕突厥的现状等不了两代人吧!”
现在的突厥犹如一个火药桶一般,指不定什么时候就爆炸了,两代人是制定指望不上了。
墨顿怜悯的看着长孙冲,摇头道:“长孙将军,你知道世家子弟和百家子弟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么?那就是世家子弟所拥有的东西是一出生就注定就有,百家子弟想要的东西则需要自己的学识和智慧来争取。”
满朝文武大臣闻言一叹,对墨顿的话并无异议,他们在座的除了长孙冲,恐怕每一个的成就都不是用家世来换来的,包括墨家子,哪怕墨家子不是出身于墨家,以他的才智恐怕依旧可以打出一片天下。
长孙冲顿时脸色难堪,他自然听得出来墨顿讽刺他靠家世才有现在的位置,不由咬牙切齿道:“那本将军倒想听听堂堂墨家子有何高见。”
墨顿朗声道:“其他各族我们自然可以顺其自然的融合,然而在突厥各部则可是加速推进外十道计划,第一在军中,在突厥各军推广习汉字和说汉话,重点宣传忠君爱国思想,突厥将士学会汉字、汉话的优先升官加爵,或者支持这些心向我大唐的突厥将士掌控部落,以夷制夷,至于学不会或者抵触学习汉话的突厥骑兵则会慢慢剔除骑兵队列。
其二,在民间,但凡加入外十道的突厥各部的牧民则享受朝堂的扶持,优先选择上等的牧场,赋税减免等优惠,将突厥人分裂成两个阶层,一种是心向往大唐之人,自然是好处多多,一种是坚守突厥习俗之人,没有好处,相信突厥人自己定然知道如何选择,如此一来,朝廷并不需多费财物,同样可以控住突厥。”
“以夷制夷,分裂突厥。”李世民微微颔首,墨顿的计划无非是以利诱之,只要心向大唐有利可图,相信定然有人加入大唐外十道,至于那些敌视大唐之人,只能被抛弃,慢慢的虚弱,而对大唐造不成任何威胁。
“其三,哪怕异国之人加入大唐外十道,我等亦不能完全信任于他们,所有外十道的骑兵都需异地驻扎,草原骑兵驻扎西域或者是吐谷浑,西域骑兵和吐谷浑骑兵亦然,饶是如此,亦不能不防,每百人队骑兵不可同族为兵,如一个百人队的骑兵,汉人骑兵占五成,突厥骑兵占二成,薛延陀,铁勒、契丹、高昌、吐谷浑等共分三成,轮休亦是分批轮休,如此一来,无论哪一部有异心,都不可能对大唐造成威胁。”
墨顿说完,太极殿顿时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一个个都震撼的看着墨顿,仿佛是重新认识墨家子。
如果按照墨顿的设想,原本对大唐颇具威胁的异族顿时将成为大唐最大的助力,而且在不知不觉之中和大唐融为一体,同时让大唐日益强大,不停地削弱外族。
“好一个外十道计划。”所有文武大臣不禁在心中喝彩。
“墨侯未免太想当然了,汉人、突厥、薛延陀等部共处一军,这怎么可能?”长孙冲不服气的反驳道,一直以来,大唐的兵制乃是以府兵为主,每当战时就开始招募草原骑兵出征,自然是同族为一军,并有族中将领领兵,而墨家子却想让汉人和其他各族同为一军,兵将不相通,如何能行军打仗。
“以前是没有可能,如今有了言同音之法,各族共处一军则并非不可能。”墨顿还未回答,而孔颖达率先出列道。
在此之前,各族语言不通,无法交流,根本不听指挥,自然不可能共处一军,然而如今有了言同音之法,所有人都可以用汉话交流,共成一军的障碍自然已经解决,外十道计划乃是可以让儒家言同音之法大放异彩,孔颖达自然。
孔颖达一表态,文官纷纷符合,在他们看来外十道计划,简直是大唐文治的巅峰,不费一兵一卒,就让天下异族归心,虽然这个计划乃是墨家子提出来的,但是所用的却是儒家的言同音之法。
文官表态之后,一众军方将领也纷纷赞同外十道计划,毕竟突厥甚至乃是草原各部的骑兵对大唐至关重要,而墨顿的外十道计划,明显要比长孙冲的募兵制可靠的多,既可以继续让草原各部骑兵为大唐效力,又可以将其牢牢掌控。
“好,既然如此,三省商议一番,继续完善外十道计划。”李世民最终深吸一口气,大唐本就是一个极为开放的朝代,海纳百川,李世民自称为天可汗自认为可以一碗水端平,让天下归心,但是突厥叛军的这次刺杀让他认清了现状。
大唐不可能一股脑的将整个鱼龙混杂部落的人都并入大唐,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尽收心向大唐之人,打压敌视大唐之人,哪怕舍弃一部分了力量也在所不惜。
“陛下英明。”
在长孙冲愤恨的眼神中,墨顿拱手道。
至此,影响大唐数百年的外十道计划终于形成,从此以后,大唐才真正成为世界中心,人人向往的国度,甚至有人哪怕偷渡,在昏暗的餐馆里刷盘子,也要在呼吸这文明、自由的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