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朝大臣豁然一惊,谁也没有想到墨家子招来的并不是墨家,而是农家,难怪苏令侬会主动为墨家子出头。
于志宁怒喝道:“那墨家子更是罪该万死,我大唐以农为本,而墨家子竟然鼓动天下农民背井离乡前来长安城务工,简直是动摇我大唐之根本。”
儒家大臣纷纷呵斥,直接让墨家子罪加一等。
苏令侬冷笑道:“背井离乡!如果有活路,谁愿意背井离乡。”
李世民心中一震,凝重的盯着苏令侬道:“百姓生活已经如此困苦了么?”
李世民自认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是苏令侬的话却给了他泼了一盆冷水。
苏令侬苦笑道:“天下承平二十年,我大唐已经开始出现土地兼并,再加上这么多年,大唐建国后第一批孩子已经成年,人口多的郡县土地已经不够用了,一些下县的情况更为严重,而如今不过是二十年罢了!如果是开国二百年呢?陛下可曾想过如何解决历代王朝土地兼并的弊端,王朝不过三百年的历史大势。”
李世民顿时沉默,这种大势哪怕是他也是束手无策。
“只要励精图治,君臣一心,我大唐定然可以传承万世。”于志宁嘴硬道。
李世民摆摆手道:“朕可没有如此大的野心,只要大唐能够传承超过两汉,朕就心满意足了。”
苏令侬却傲然道:“陛下莫要灰心丧气,因为农家和墨家已经找到了解决土地兼并的办法,那就是招工令!让农民进城务工。”
“农民务工!”
顿时所有人心中一震,不可思议的看着苏令侬。
苏令侬直视众人的眼睛傲然道:“土地兼并乃是历代顽疾,时间越久,则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土地,成为流民,最终爆发农民起义,而如果让农民工来长安城务工,则可以给农民一条活路,这一次最先前来长安城务工多是关中之地的百姓和大唐各个土地贫瘠下等县的百姓,如此一来,就算是他们在当地活不下去,也能在长安城找到一条生路。”
李世民顿时默然,他不得不承认苏令侬的话有几分道理,以农为本乃是每个王朝的根基,然而哪怕是如此重视,依旧逃不过农民起义的结局,其一就是土地兼并,其二则是人口暴增,土地根本不够分,尤其是一些贫瘠的地方,更是生存艰难,自古以来农民起义就是一群活不下去的农民寻找一口食物导致的。
如果让活不下去的农民工能够务工,既可以为带来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又可以让农民过上安稳的生活,而社会局面也会稳定,达到长治久安,这是农家墨家和儒家都愿意看到的局面。
“墨家竟然有如此之谋。”
一时之间,原本义愤填膺要弹劾墨顿的众人纷纷皱眉,他们谁也没有想到结局竟然如此反转。
“以农务工,好一个百家共治。”李世民眼中精光一闪,墨家子果然没有让他失望,竟然给他带来越来越多的惊喜。
“可是关中缺粮由来已久,大批农民工进城恐怕根本难以支撑用度。”于志宁皱眉反驳道。
“此事先搁置争议,等待日后观其效果再做打算。”李世民伸手一挥道,只要能够解决土地兼并的弊端,别说是关中缺粮,大唐就是迁都也在所不惜。
第一千三百九十三章 农民工进城
“去长安打工!”
当墨家子的招工令传遍整个大唐的时候,顿时引起了举国热议,这可不是去县城,而是去千里之外的都城。
“就是外出又不安全,一走就是一年半载的,谁愿意去长安城。”不少人纷纷附和道。
那可不是去县城,而是去千里之外的长安城,甚至很多人连县城都没有去过,对千里之外的长安城更是充满了恐惧,更是有人将在外经商客死他乡的惨痛教训拿出来吓唬他人。
“不安全?现在的长安号可都是退伍老兵担任,每列足足有二十位老兵守护,寻常蟊贼哪个敢不开眼,胆敢打长安号的主意。”一个商户冷笑道。
以前的世道的确是不安全,但是长安号却完全没有这个顾虑,长安号半路不停,每到县城才会停车上下旅客,而且每列长安号足足有十辆马车到二十辆马车之间,每列长安号有数百人,根本不是几个蟊贼胆敢打主意的。
“长安号日夜兼行,每日三百里,哪怕是岭南道到长安城也不过是十日,至于一年半载,那可是老黄历了。”有坐过长安号的列车的商旅惊叹道。
“十天就能回来?”不少人惊呼道。
长安号开通以来,广受商旅的好评,其中最大的好处就是安全快捷,如此一来,顿时打消了不少人顾虑。
“可是万一挣不到钱呢?那我等岂不是白跑一趟,还枉花不少路费。”也有人顾虑道,去长安的路费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万一挣不到钱,那岂不是两头落空。
“长安号路费明码标价,就算是最远的岭南道到长安城的路费也不到百文钱,而长安城的最低工资标准就是每月二百文,一来一回也不过是二百文钱,长安城各大作坊都是包吃包住,就算你每年干十一个月,除去两百文的路费,也能拿回来两贯钱。”一个账房噼噼啪啪的算起账来。
“两贯钱!”
顿时所有人都不由呼吸一滞,他们在家务农一年只能勉强度日,而去长安城打工却可以一年拿回两贯钱。
“一年盖房子,两年娶媳妇,三年奔小康呀!”
两贯钱在贫困地区可不是一笔小钱呀,如果按照农村最低标准的毛坯房来算的话,两贯钱足以可以请人盖三间毛坯房,哪怕是娶媳妇的彩礼恐怕也差不多了,三年就能将一个贫穷的家庭改善过来。
“父母在不远游,家中父母尚在,我们又岂能抛弃父母去千里之外长安城。”一些固执的人冷哼道。
更多的人却是怦然心动,李老汉默默听完,回到家中,看到饭桌上四个儿子不由陷入了沉思。
要说家庭困难,李老汉家中恐怕快要揭不开锅了,非但如此,他还有四个即将成年的儿子这些都需要修房子,置办彩礼,几乎要压垮这个家,原本李老汉几乎已经认命了,大不了让儿子去当上门女婿,但是墨家子的招工令却让他看到了希望,如果能够在长安城每月拿到两百文钱工钱,那足以让这个家庭改变命运。
李老汉一咬牙道:“明日我们卖掉一半的口粮,换了些钱来。”
“父亲不可!要是我们卖掉一半的口粮,家里的粮食根本不够吃到明年秋收。”大儿子连忙阻止道。
李老汉摇头道:“无妨,为父准备去长安城,长安城不招十五岁以下的童工,老大老二跟着我去长安城,老三和老四在家看着田地,一半的口粮足够他们吃的,要是不够,我们会定时。”
“去长安城打工!”
顿时四个儿子的眼光一亮,墨家子的招工令一出,他们早有耳闻,却没有想到父亲竟然打算去长安城。
当下,李老汉一家纷纷开始行动,第二天卖掉了一半口粮之后,连夜登上了长安号赶往长安城。
一路上,李老汉发现和他们同样打算的并不少,如今墨顿已经将他们的后顾之忧全部解决,只要登上长安号,就能让他们安全的来到长安城,而且在长安城能够每月至少能够挣到二百文钱,然后再将其安全的送回去。
两百文在长安城虽然不多,但是对于广大农村连温饱都保证不了的贫户来说,只要能够达到长安城最低工资标准,他们就满意了,然而他们却不知道自己走向的是一个何等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