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这种方法,他确立了自己对这支刚刚建立起来的军队的绝对领导地位。虽然他的高级指挥官们还是那些雇佣来的佣兵。
经过新兵训练期间的一整个月的考虑,这些来自主位面的用佣兵们也都有了各自的决定,想明白了自己要选择的出路。
他们中的多数都选择了更危险一些的带兵任务,决定通过带兵做任务赚取额外的福利,这些人被沈超任命为这支新成立的第一团的中级军官。
完成训练和军官任命工作后,沈超也正式的以重建委员会的名义授予了这支新组建的部队第一团的部队称号。至此,探险队的第一支下属部队被建立了起来。
在休整了一天并配发完装备后,沈超立即将这些结业士兵分别送到了附近500公里内的各个变异人聚集区,让他们负责清理各自负责的区域内的变异人。
根据星联的陆战部队编制,沈超给这个新组建的团级战斗队配发了标准的轻质护甲,初级护盾发生器和相应的质量效应轻武器以及弹药。
除此之外,还配发了1000架刚刚开封的无人机、200具人形辅助机器人,46架穿梭机和32辆锤头战车。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人疑问,难道沈超手上只有这么点儿东西么?当然不是,为了这次的位面占领计划,探险队的准备是十分充足的。
以轻武器和单兵装备为例,如果沈超愿意,他完全可以给这1000多人人人都配上高级的N7护甲和和各种高级单兵装备。他的这种物资储备的很充足,装备一两个步兵师完全不成问题。
但是问题是,这些是新组建的军队,他们还需要时间赢得探险队高层的完全信任,才能完全换装。而且随着第一支附属军队的建立,他们也将推行军功制。
简单地说,有军功的人会提早得到换装和其他福利,因此,目前新组建的第一团里只有那些佣兵们拥有类似重型护甲之类的高级装备。
在随后的一个星期内,在沈超的直接指挥下,新组建的第一团完全消灭了附近500公里范围内的所有不可挽救的变异人,并抓捕了少数几个疑似近期感染的变异人回来接受治疗。
在此期间,沈超还让其中的一些分队执行了远距离探索任务,开着穿梭机飞到全世界各地宣传新迪拜和世界重建委员会。并带回了不少新的幸存者。
这些新加入者将迪拜的人口数量增加到原先的三倍,此时,再从沈超的办公室里向外看去,外面的景色已经和一个月前他们初到时大不一样。
如今,新城区的一小部分已经恢复了生机。地面上的街道上人头攒动,主要是人类过往,也时不时的会见到有一队或者几队通体白色,胸口上印着时空议会标志的保安机器人拿着武器路过。
现在住在迪拜市的人们都知道这是重建委员会的安保机器人,负责维持基本治安。所以没有人害怕它们。
相反,由于之前这些机器人外出执行过不少清理变异人的任务,所以新搬来的人们都把这些机器人和重建委员会当做人类文明的救星。
此时,整个城市里已经有接近2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幸存者在这里安家,他们安顿下来后或者报名参军,或者做起了以物易物的生意。
由于之前买大楼的作秀和已经持续了几个星期的生活必需品的发放,沈超他们已经通过新货币绑定必需品的供应建立了一套新的电子货币体系。
这套货币体系完全利用电子平台流通和交易,靠着他们在迪拜市建立的高安全度网络系统运行和维护。
幸存者只要手上有一台能无线上网的电脑就能在重建委员会的官网下载到客户端,安装后就可以在重建委员会新任命的几个行政官员的帮助下注册自己的个人信息。
第三百五十六章 经济基础的雏形
得到这些个人信息后,注册的幸存者们就会从那几个行政官员那里得到一个“世界银行”的账户,并被告知些新获取的账户上能定期的能领到一定数额的电子货币。
世界银行是时空议会的几个高级成员最新炮制出来的一个下属机构,负责这个世界的金融体系建设。第一步自然就是建立货币流通体系了。
他们通过这个机构发给幸存者们的电子货币可不只是屏幕上的数字那么简单。拥有这些电子货币的幸存者们可以像是使用任何危机前的货币一样使用这些电子货币。
凭借着这些电子货币,幸存者们可以到迪拜商场的开放区域内换取各种生活必需品,食品,饮料、电器、家具应有尽有。
当然了,仅仅靠着这种补助的钱能换到的物资量是很有限的,基本只能用来买到维持最基础的生活物资。
也许有人会问,幸存者们到来时分配得到的房子没有这些电器家具之类的东西么?家具神马的在危机爆发时没人能带的走吧。
所以不是应该每个分配出去的房子里都有这些配套东西么?为什么会需要幸存者去买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是非常明确的,当然没有!或者说不全有。
为了尽可能早的建立起他们需要的电子交易体系,控制这个世界未来的经济命脉,议会给予来投奔的幸存者们的东西都是不全的。
以房子为例,议会之前在安置幸存者们的时候都是只分配给了他们每人或者每一个家庭一套没有建筑问题的房子,并提供了免费的水电供应而已。
但是悲催的是,这些房子里却时常没有配套的电器和家具,这家没有床,那家没有冰箱神马的事情非常非常的常见。
这等于是说,幸存者们搬进来后还要自己想办法弄到这些生活必需品。否则就还是只能过残缺的现代化生活。
当然了,没有这些生活必需品的他们也能活,毕竟他们这两年他们都熬过不少苦日子,眼前安全的生活似乎已经很美好了。对吧,大家是这样想的吧?
但是实际上,答案却是和很多人想象的相反的。对于那些已经搬过来的幸存者们来说,这种家电设施的短缺实际上是很难接受的,因为他们现在已经是回归文明社会了。
之前在各地流亡逃难并和变异人斗智斗勇的时候他们还可以说服自己,说什么这是环境使然,生活艰苦什么的忍一忍就过去了。
但是现在这个城市里什么都有,战前的物资一应俱全。水电还免费。貌似只要自己努努力,就能过上危机前的舒适生活,甚至更好。
这样的诱惑就没人能抵挡了,尤其是已经过了两年多苦日子的幸存者们来说更是如此。过去两年的艰难经历教会了他们所有人如何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
所以在花了一些时间弄明白这里的新货币体系和市场以及工作机会后,他们立即就如沈超他们所料的那样投入到了各种重建委员会发起的建设工作中。
现在,每天早上,新来的人们都会聚集在迪拜塔外面广场的几个大屏幕前查看重建委员会发布的工作招募信息。然后在行政官员们到场之后报名参与进各种工作中。
沈超他们又做了次无本买卖,用原先就是从这些非配出的房子里搬出来的东西诱惑新搬进来的幸存者们。凭空的创造出了一个需求和劳动力的市场!
而且由于币值直接绑定必需品的供应,所以虽然现在他们治下的幸存者数量还很少,但是整个新货币体系还算稳定,目前的试运行阶段也还没有出现什么金融BUG。
现在市区内的大部分物资交易都靠这种电子货币作为中介。所以尽管整个体系还很脆弱,但是新的电子货币的信用基础已经被建立了起来。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有疑问,那就是为什么议会需要雇佣工人,议会手下不是有很多专门干体力活的机器人么?
这个阶段他们又没有产粮区,不可能全面恢复社会生产里,技工需求几乎没有。有什么工作是必须要由幸存者们干的呢?交给机器们不就行么?
其实答案也很简单,因为人比机器聪明的多,而且雇佣幸存者们工作也不是为了做什么太紧要的工作,只是为了给他们找点儿事情做。
毕竟,城市里的主要物资供应全靠议会的物资储备,幸存者们在这个阶段可以靠领取他们的补助生活。完全不需要出去工作获取物资。
但是如果长期的没有任何工作做,人们就会慢慢变得懒惰,到最后什么都不想干。这也是人之常情。沈超见过不少实际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