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77年从知青开始

第1700节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年纪日益见长的罗兆珲,用自己的眼睛亲眼见证了这个过程的所有细枝末梢,但那时候,罗兆珲的年纪太小了,发现却没有改变现状的能力。
同样是人,为什么有人能光鲜亮丽,有人却晦暗卑微如喽啰?
年轻的罗兆珲还不明白这其中蕴藏着的人生真相。
直到14岁那年,他亲身经历了一件事,懵懂无知的罗兆珲才开始真正看清社会。
那是1978年夏天的一个上午,无风无雨有太阳。
1978年是一个改变无数人命运的一年,罗兆珲的潮汕老乡李铜板发现创富商机的元年;更是他现在的大佬关尔夫,发家致富,风流一方的元年。
可是,罗兆珲没在这一年迎来自己人生改变的元年,更没有迎来发家致富的机遇,他迎来的是刻骨铭心的一番羞辱。
1978年,十四岁的罗兆珲在中学读书,一次偶然的机会,班级里一个家境优渥、穿着考究的富家公子污蔑他偷了自己的蛋糕。
罗兆珲什么都没干,自然对莫须有的罪名极力否认,可对方又拿他的长相做文章,羞辱他说:“你右嘴角上方长痣,我嫲嫲说那是穷鬼投胎没投好才长得贪吃痣。你不用狡辩,就是你偷的,全班就你最穷酸。”
“长了一颗贪吃痣,就一定贪吃吗?家境最穷酸就一定是贼吗?”十四岁的罗兆珲还没辨明这些疑问,就被老师带去办公室问话。
罗兆珲天真以为自己洗清冤屈的机会终于到来,可结果,老师开口第一句话:“赶紧把偷来的东西还给人家。”
罗兆珲瞬间傻眼,同学污蔑他,他忍了,可就连老师也这么认为,他顿时觉得人生信仰崩塌,他想不明白老师凭什么这样处理事情,也不明白为什么穷酸就等于贼,他唯一清楚的是自己仅有的一点尊严,被赤裸裸地践踏。
正值血气方刚的年纪,罗兆珲不顾一切的甩开老师,冲进班里,抡起拳头对那个富家子弟一顿胖揍。
等一切在嚷嚷喧闹中结束,罗兆珲提着书包,带着愤恨,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学校。
走出学校大门的那一刻,他暗暗发下志愿:“这辈子就是穷尽毕生也一定要出人头地,一定要混出个样子来给所有人瞧瞧。”
他再也没有回去学校,也没有再读过一本书,直到后来,他遇见人生中第一个正儿八经的机会,和第一个费尽几乎所有积蓄才结识到的贵人。
第0803章 大小姨夫
罗兆珲离开学校后,没有靠山、没有背景,也没有任何方向和资源,在父母无助又无力的注视中,罗兆珲倔强又无奈地踏入社会。
并从此在社会打滚混迹中,开始渐渐明白人生。
为了谋生,几经辗转,多方打探,罗兆珲终于找到了一个糊口的饭碗,在弥敦道大街的重庆大厦找到了一份保安的工作,月薪900蚊。
重庆大厦原名CQ市场,始建于1920年,占地约5万平方英尺,最初是一栋豪宅,有30多间售卖外国货物的商店,主要服务对象是游客和外国水兵。
后来,战争爆发,几年后香塂沦陷,重庆大厦被迫停业。
抗战胜利后,原来在重庆大厦开商店的生意人陆续回归,但重庆大厦的整栋建筑却已遭遇战争重创,只剩下残破的骨架。
1958年,一位胡建华侨看中了CQ市场的地皮,向当时的主管上级,提出了购买申请;1962年,CQ市场整栋大楼被重建完成。
整栋楼共17层,有180度的海景设计,1-3层是商场,其余楼层均为设计独立的住宅。因为住宅的每个单元都有独立的阳台设计,且空间不大,位置优越,非常便于出租。
后来,这栋新建成的大楼,就成了各类底层打工人聚集的混合楼。为了方便管理,主管部门便将这里命名为重庆大厦。
1978年,罗兆珲在楼里做保安时,重庆大厦已经沦为香塂社会鱼龙混居的万花筒,呕哑嘲哳、乌烟瘴气、臭名在外。
这些真相,彼时年仅14岁的罗兆珲并不知晓,他唯一清楚的,只要乖乖坐在楼里看好门,到月底就能领薪水。
即使是这样卑微,这份工作也没有持续多久。
因为纸包不住火,大厦的臭名即使未听闻,旦旦身处其中,罗兆珲也感受到了。
老话说,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年少的罗兆珲不想自己臭掉,便主动请辞离开。
后来,为了糊口,罗兆珲做过推销员、搬运工、酒店Part time,还卖过报纸,当过侍应生,甚至还去庙街做过擦鞋工,给一楼一凤当过马夫。
常年徘徊于三教九流之间,穿梭于黄白棕黑各色皮肤的打工生涯并没有给他带来丰厚的报酬,却教会了他几样宝贵的本领——察言观色、巧舌如簧、口蜜嘴甜、隐忍沉积。
1981年,香塂楼市应时崛起,购房热被炒得如火如荼。
时年已是十七岁的罗兆珲,凭借自己出色的口才,在中环国际大厦的满通地产的房产门店,找到一份地产经纪的工作。
因为口才出众,又擅长察言观色,加上脑子好使,腿脚勤快,只用了一年,罗兆珲便在这家门店依仗远超他人的卓越业绩脱颖而出。
不久,他就升职加薪,夜夜赢取白大美,走上人生巅峰,从店员晋升门店经理,收入也水涨船高。
年少得志之时,机敏的罗兆珲很快在门店的业务中发现了一个秘密。
罗兆珲服务的满通地产,是个专门深耕旧楼资源的企业,他们的主要业务,就像收售高端半废品,找到待售的旧楼盘,估价低购,再寻找客源,伺机高价卖出,一进一出,中间接触到的买主、卖主往往非富即贵。
罗兆珲升任门店经理之后,很快进入公司主管阶层,没多长时间,罗兆珲便接到公司的一项任务,专门负责和拥有海量旧楼的豪门贵胄、商贾名流打交道。
不分析不知道,仔细一琢磨,罗兆珲就暗自欣喜,“若攻下一个目标,那自己获得的售楼收入将是做店员时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
不仅如此,自己拿下的目标人物,也将会成为自己日后飞黄腾达的人脉资源。或许,还有更多自己暂时还想不到的好处。”
这个发现,犹如一张大饼,亦犹如一张血盆大口,深深砸中、咬住罗兆珲潜藏在心里许久的巨大野心。
1985年,21岁的罗兆珲已在满通地产门店升任为资深门店经理,因为头脑灵活,八面玲珑,他通过门店专门业务,慢慢结识了不少名流圈的富商。
彼时,从家族业务起步,早已在商界赚得盆满钵满,且花名在外的关尔夫成为罗兆珲新的主攻目标。
为了如愿拿下他,罗兆珲使出了浑身解数,广为打探,重点撒网。他从一个熟知关尔夫的富商那里获知关尔夫除了到处扑蝶采蜜,还有一个很痴迷的爱好——古玩收藏。
古玩收藏,在香塂一直可以说是富人专属,罗兆珲虽然挣了几个钱,可要用来买古玩还是力有不逮。
还别说,罗兆珲很豁得出去,他提了户头里所有省吃俭用的积蓄,到专柜买了一块古董表,然后托人送给了关尔夫。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