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77年从知青开始

第2423节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有个人叫爱德华·罗伯茨,现在是个医生,早些年,他成立MITS公司,生产可编程计算器,一开始生意做得不咋地,差点就要倒闭了,可鬼使神差的,他于1974年推出最早基于英特尔微处理器的个人电脑“Altair 8800”。
也因此,他被人称为PC之父。
他的光芒照耀了一个叫乔布斯的人,乔布斯跟随罗伯茨大神的脚印创建了苹果,同时他的光芒也照耀了两个犹太人在校生保罗·艾伦、比尔·盖茨。
盖茨一看到Altair的消息,顿时仰天大笑,“哈哈哈,我诸葛·盖茨的机会来啦。”
盖茨很清楚,PC的出现,等于打开了计算机的新纪元,于是,他给罗伯茨打了个电话,声称要给Altair研制一门专用语言,也就是Basic,一个学生仔嘴上无毛,罗伯茨自然是将信将疑,只是让盖茨先弄个DEMO看看。
盖茨对这个机会非常珍惜,拉着艾伦在哈佛阿肯计算机中心没日没夜干了八个星期,为Altair编写出Basic语言。
写好之后,两人兴冲冲地就去给罗伯茨演示,罗伯茨一看,两个后生仔不错,就想把两人拉进MITS。这算是中了盖茨两人的下怀,两人自然是连连答应,只不过为了保险,艾伦先辍学去了MITS,盖茨则是先不坐班,以兼职的形式加入。
1975年春天,艾伦进入MITS,担任软件部经理,过了一段时间,艾伦发现罗伯茨这人好晃点,赶紧把念完二年级的盖茨叫了过去,两人一边继续完善Basic,一边注册了一家叫微软的公司持有Basic的所有权。
1975年7月下旬,盖茨两人与罗伯茨签署了协议:期限十年,允许MITS在全世界范围内使用和转让Basic及源代码,包括第三方。
根据协议,盖茨两人最多可获利18万美元,钱不是很多,但却可以让微软寄生在MITS,并搭上顺风车。
搞定了Basic,罗伯茨就在全美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宣传,MITS的生意蒸蒸日上,借助Altair的风行,Basic语言也推广开来,微软赢得了Ge和Nce两位大客户,微软名气大振,腰杆子一下子硬了起来。
后来,MITS内部出现波动,罗伯茨要将MITS卖给Perterc公司,Perterc坚持要把Basic当作交易的一部分,按照当时罗伯茨和盖茨两人签署的协议,罗伯茨有权利把Basic交易出去,但是存在一定的争议。
有争议等于有利盖茨,别忘了盖茨老爹是干嘛的,全美排得上号的律师,更别提他老妈,就是在盖茨老爹的帮助下,经过几场官司,Basic的所有权还是牢牢地掌握在微软手里,MITS成了微软崛起的第一块踏脚石。
用后来者的眼光返回去再看,最初的微机用户就是一帮二逼青年,他们穿牛仔裤、听摇滚、不满现状、怀着将计算机还给人民的信念,图谋改变世界。
他们依靠俱乐部和展销会,彼此交流、互购产品,他们拒绝赤裸裸的商业,他们不像盖茨一般野心勃勃,目光直接锁定财富,而是出于某种信仰,一种痴迷的爱好。
1975年成立的家酿计算机俱乐部,是当时最著名的微机用户联系的纽带,它主张开放制度,向所有人免费传播软件编码和内部运行情况,正是这种开放的理想,促成了早期的PC业,因为他们是早期最主要的消费者、发明者、革新者和制造者。
可以说,最早面向个人的软件都倡导免费思想,软件作者不图利,就想听同好者说声“大哥你真牛逼”。
如果PC是按照这种模式发展下去,它永远不可能普及起来,只会成为一个小圈子的玩物,还好,当时的盖茨已经有非常成熟的商业思维——通过免费的方式,先把Basic推广出去,等使用的人多了,再慢慢想办法收钱。
借着家酿计算机俱乐部,Basic的名声愈发响亮,当时间到1976年,盖茨觉得时机成熟,于是在一月份,他写一封致业余爱好者的公开信,发表在家酿俱乐部通讯和其他一些地方。
在信中,他指责对Basic的广泛非法复制行为,并将这样做的业余爱好者称为是窃贼,他在信中写道:“我们卖给业余爱好者所收到的专利使用费算下来,使我们花在Altair Basic语言上的时间,每小时只价值2美元,为什么会这样呢?
大多数业余爱好者想必都明白,你们当中的许多人使用的是偷窃软件,硬件必须花钱去买,软件却可以分享,但是,有谁去关心过研究出成果的人有没有得到报酬呢?”
这封信成了微软发展的旗帜和宣言,经过改良,先普及再收费,也成了微软的产品推广不二法宝。
如果说Basic算得上是PC语言的一种创新,那自从Basic后,微软就没有所谓的创新了,MS-DOS是在QuickandDirty的基础上改造的,而QuickandDirty是在当时比较牛逼的操作系统CPM的老版本8086上做出修改和简化而成。
MS-DOS其实是当时IBM急于进入PC市场,不知道什么原因未和CPM达成协议,转而和微软进行联合开发新的操作系统,而微软为了赶时间,才有了上述的举措。
所以,严格来说,MS-DOS是CPM的三孙子,且血统纯正,绝对是亲生的。
微软在榜上IBM这棵大树后,一发不可收拾,趴在蓝色巨人身上慢慢壮大,但当时IBM负责PC部门的人叫埃斯特利奇,这是一位牛人,任凭盖茨奸似鬼,他照样压得盖茨无法动弹。
事情非常奇怪,埃斯特利奇掌管IBM的PC部门不到四年时间,为IBM带来40亿美元的收入,按说是一位大功臣,可这位大功臣很快就靠边站了,换上一个叫洛伊的人。
IBM这番操作大概肯定和后世被误传为IBM董事的盖茨母亲无关,盖茨母亲没有在IBM上过班,她其实是第一洲际银行的高管,她爹好像是第一洲际银行的股东,第一洲际银行好像有一点点IBM的股份,盖茨母亲实际上和IBM一竿子打不着。
1985年6月,微软和IBM达成协议,联合开发OS2操作系统。根据协议,IBM在自己的电脑上可随意安装,几乎分文不取,但允许微软向其他电脑厂商收取OS2的使用费。
当时IBM在PC市场拥有绝对优势,兼容机份额极低,洛伊几乎不假思索就同意了,到了1989年,兼容机市场已达到80%的份额,微软在操作系统的许可费上,短短几年就营收20亿美元。
再后来,微软和IBM在OS2上的合作没有继续,微软转而开始“研发”Windows,是的,没错,Windows95是OS2的义子,windows3.0及前面的版本是OS2的亲子。
从Basic到Windows1.0,微软所走的是一条寄生之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往上爬,等到Windows3.0面世,微软自己已经是巨人,但它并没有走向创新之路,没有成为PC界的一面旗帜,而是悄悄去了一趟西湖梅庄,拜见任我行任前辈,潜心修炼吸星大法,等到学成,结合自身特点,把它改成吸软大法。
某日,盖茨站在西雅图之巅,运起吸软大法,Wordstar、WordPerfect被他吸了过来,他把Word留下,一脚把Star、Perfect踢开,接着又吸来了Lotus 1-2-3,看着这个怪异的名字,他不知道该怎么做分割,干脆给它取了个新名字“Excel”。
就这么吸呀吸,微软愈发强大,1989年的某一天,盖茨对财捷的产品Quicken财务软件产生了兴趣,他又站到山顶运起吸软大法,对着财捷的方向反复吸了几次,可Quicken就是纹丝不动。
既然吸不动,那就算了,盖茨并未气馁,微软已是兵强马壮,干脆自己写一个MS-Money与Quicken竞争,可也邪了门了,MS-Money居然被Quicken按在地上摩擦,一点还手之力都没有,而且还眼睁睁地看着财捷上市。
盖茨一瞧,不行啊,我得再吸一次。
于是,去年,盖茨再次发功,显然是失败了,不然也不会有这次发功。
说起来是非战之罪,并不是微软干不过财捷,而是司法部把微软给按住了,理由很简单,俩字,垄断。
1990年,联邦贸易委员会就已经注意到微软,因为微软的捆绑销售方式正是反垄断法的专政对象之一,不过微软作为信息时代的美国传奇,背后又有能量巨大的股东,自然被网开一面,司法部只是做出限制性裁决。
这边刚裁决,另一边,盖茨又想吸财捷,司法部就觉得这个小家伙一点都不懂事,给脸不要,干脆就把他按住了,现在风头还没过去,盖茨居然还要顶风作案,所以,南易才有此一问。
蕾切尔:“不太可能,微软已经违反了反垄断法,只是因为股东的运作还有出于国家信息战略(抑制欧洲)的考虑,微软才没有吃到大的罚单。”
南易:“斯嘉丽,有运作的可能吗?”
斯嘉丽:“No,只是一次商业兼并,不涉及国家安全,没有人会同意动摇法律精神。”
南易对斯嘉丽的话嗤之以鼻,扯什么法律精神,无非就是这场兼并只是小家伙的蹦跶,不涉及太高层面的利益,没人会抛出一个特事特办的“特”字,就按照规矩来,行就行,不行就不行。
“OK,我建议在二级市场买入一点财捷的股份,一旦传出微软收购失败的消息,我相信财捷的股价会往上涨。”
斯嘉丽不置可否地说道:“可以涨一倍吗?”
南易闻言,略有点尴尬,财捷的市值不过一亿美元出头,在泛美控投持股的企业当中,它只是一个小家伙,单纯从市值来说,蕾切尔根本没必要询问斯嘉丽和南易的意见,她直接就可以做出决定。
只是在很早之前,南易就交代过蕾切尔,任何与电脑相关企业的事务都要告知他,斯嘉丽的话其实是在抱怨,一家小企业的事务不但要发邮件,还要开一个如此高级别的电话会议,有点小题大做。
“一倍应该不可能,蕾切尔,二级市场。”
蕾切尔:“OK,我会让人关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