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77年从知青开始

第2483节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中华餐厅就是走实惠路线的连锁餐厅,要的就是量大实惠且干净又卫生,为了压低成本,同时也为了卫生,豆芽炒面除了豆芽和面之外,其他配料和调料都采用颗粒状的高科技合成物质,卫生等级A++。
当然,这是在其他门店,不包括城南的这家旗舰店“老子”。
在老子,豆芽炒面只有三种口味,咖喱、蘑菇、羊肉,除了盐,没有其他现成的工业化调料,口味需要厨师通过加入食材进行调节。
老子的食物谈不上顶级美味,不能和米其林餐厅相比较,主打就是干净,所有食材包括水都是自有渠道供给,和恒河扯不上关系。其实,老子就是劳动集团中层及以上管理岗位和南氏来印出差人员的食堂,只不过这个食堂也招待外部人士。
餐厅里,内部和外部人士泾渭分明,吃食堂的会自觉选择位置比较差的位子就座,吃餐厅的,侍应生会往比较好的位子带。
南易和朴雅卡坐在餐厅里的黄金位子,南易一边吃着炒面,一边和周李琳通话。
一天前,李玮菁给南易来了个电话,说是有一个人以香塂电投国际的名义,手持周李琳的名片去绿核发展拜访,没想到今天周李琳的电话就过来了。
“周姐,你找我是为了钱吧?”
南易听到过电投国际的风声,这家企业由国家提供启动资金、周李琳负责筹建,主营业务的定位是在国内从事开发、投资、建设、经营和管理电力生产与销售以及煤炭、铁路、港口等产业。
之所以在香塂成立,目的就是方便吸收国外资金,他只是没想到周李琳会把主意打到他头上。
对面的周李琳咯咯一笑,“不然呢?小南,你可是财神爷,找你当然是为了钱。”
南易正色道:“投资发电厂?”
“不,南电公司,从事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研发。”
南易苦笑道:“周姐,你可真照顾我。”
“特高压交流输电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一旦研发成功就有广阔的前景,我这个当姐姐的还不够照顾你?”
“照顾,真是太照顾了。”南易冲朴雅卡指了指电话,然后往餐厅外走去,在行进过程中,顺便捋了捋思路,等来到马路边,他又说道:“周姐,既然是你找我,多少钱都好说,我只有一个要求。”
“你说。”
“你要保证我的资金安全,不然我在美国那边无法对客户交代。”
周李琳郑重地说道:“小南,这一点你可以放心,姐姐我不会坑你。”
“好,你打发人去找李玮菁,我会交代。”
结束与周李琳的通话,南易又给李玮菁打了个电话,向对方交代了一下,周李琳递过来的项目特殊对待,只要亏损在五亿以内就可以当做盈利巨大来对待,他想抓住这块进入电力领域的敲门砖。
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只能是当做爱国情怀的抒发,妄图获得利润还得是发电厂,只要当下这个项目处理得好,绿核发展就有机会往国内的发电领域里头挤,并且其他私人发电企业肯定要面对的难题,到了绿核发展这里大概率不会存在。
只要进入发电领域,不亚于拥有一台二十四小时不停歇的印钞机。
第1091章 女演员攻略
南易在餐厅外面站了一会,理清了脑子里的头绪,这才回到餐厅里,和朴雅卡继续之前关于传媒的话题。
过去的几天,他不仅在操心劳动传媒的总裁人选,且在研究印度的电视业发展史。
在过去的几十年,印度的电视业发展非常缓慢,自从1959年在西德的援建下,新德里诞生第一个国营公共电视台DD1以来,一直到1972年,电视信号才扩展到其他两大城市孟买和阿姆利则,1975年,有提供电视服务的城市范围才扩展到了7个。
总的来说,那会儿印度的电视机普及率非常低,电视台也仅有一家,播放的电视节目则以新闻资讯和农业节目报道为主。
1982年,彩色电视进入印度市场,尤其是当年电视台直播了甘地的独立日演讲,一举刺激了彩电销量的迅速上升。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部分印度人口袋里终于有那么一点余钱。
也是在那一年,印度时任信息和广播部长去了一趟墨西哥,顺带考察了他们最负盛名的电视剧业务,在观看了当地一部拍摄于1975年的电视剧《跟我来》之后,灵感迸发,回国就拉人捣腾起了自己国家的电视剧创作。
[早期墨西哥的电视业非常之发达,在电视剧领域是发展中国家的老大哥。]
1984年,受此启发创作的《我们人民》在DD1播出,这也是印度第一部印地语电视剧,讲的是中产阶级家庭的日常。
不过,真正推动印度电视剧蓬勃发展的则是一部改编自《罗摩衍那》的同名神话剧。
众所周知,印度有两大闻名世界的史诗著作《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不仅记录了印度的部分历史发展,更是印度神话的集大成者。
在几乎人人都拥有宗教信仰的印度,哪怕不识字之人,也对这些神话故事烂熟于心,而这些故事自然也给各类文艺创作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
比如,印度历史上的第一部电影《哈里什昌德拉国王》,就取材于印度神话,1920年代也有根据《罗摩衍那》改编的电影上映。
同样的,要想迅速打响电视剧这张王牌,改编史诗也是一条捷径,这不仅能让大家观看起来无门槛,而且也能确保最大的观众基数。
1985年,DDl就播出了一部神话剧《维克拉姆·奥·贝塔尔》,开启了神话故事改编潮;但真正引起轰动的还是两年之后的《罗摩衍那》,其试播集放在周日上午播出,没想到大受欢迎。
1988年,又一部史诗作品《摩诃婆罗多》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同样大获成功,从1988年到1990年,总共播放了94集。
也正是这两部改编自史诗的神话剧,带动印度电视剧行业向前进了一大步,同时也奠定了印度神话剧,甚至是在这之后整个印度剧的某种风格。
首先,不管什么场景,整部剧的布景必须是华丽的,如《罗摩衍那》,一集制作费用大概在10万卢比,在前几年算是妥妥的高价。而神话剧,因为虚构的时代背景,大多都是在室内搭景棚拍,所以华丽与否看的都是预算多少。
其次,剧情千回百转,脑洞奇大无比,但总有部分情节太过拖沓,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剧情非常水。
这是制作公司有意为之,目的是照顾收看电视剧的主流人群“家庭妇女”,为了让她们在做家务之时见缝插针地观看,导演会故事放慢节奏,由此形成一个习惯,特别喜欢用慢镜头和特写镜头来传达人物情绪。
尤其当演到重大事件发生之时,导演势必会给每一张脸都特写一遍,包括吃瓜群众在内,然后镜头来回快切,一遍又一遍,乐此不疲。
总而言之,印度电视剧只适合追剧,不适合租录像带回来快刷,一次性看得太多,只会得出一个评价——垃圾。
还有一点,印度电视剧的篇幅会很长,尤其是本就体量大的神话剧,最少来个五十集,一百集是正常操作,将来有上千集的也不用大惊小怪。
南易已经有想法在印度搞一部家庭肥皂剧,采用《阿甘正传》的内核,从六十年代或七十年代开始,通过一个家庭几代人去透视印度的历史发展,顺便把南氏所有在印度售卖的产品广告都植入进去,重复重复再重复,让各个品牌朗朗上口,奶娃子开口说的第一个词不是“妈妈”,而是南氏的某个品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