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对就是自信,墨家子的这股自信竟然有盖过三位皇子的风范,马嘉运眼中经过一闪,心中略微激动,也许今日一篇震惊世人的文章即将在他的面前诞生。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墨顿手下不停,一气呵成之后,抬头四望,只见周围一张张青涩的面孔,今日岁考过后,这批学子定然走出国子监,犹如太阳初升一般,潜力无限,又如潜龙出渊,乳虎下山一般。
开始一展心中的抱负。
不管他们未来会变得如何圆滑,甚至说变质,但是至少这一刻,他们的心思乃是至诚的,一个无畏之心,渴望未来的少年之人,这样的少年又岂能不让人为之歌颂。
“美哉我少年大唐,与天不老!壮哉我大唐少年,与国无疆!
美哉我少年大唐,与天不老!壮哉我大唐少年,与国无疆!”
墨顿连写两遍,这才将心中的激昂之情,在笔下一泄而出,既然来到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又岂能碌碌无为,当如鹰隼一般,展翅翱翔,鹰击九天。
太学博士马嘉运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停到了墨顿的身后,当他看了第一眼之后,就再也挪不开视线了。
想当初他的少年时代何尝不像眼前的墨家子一样,自信,无畏,一往无前,不知什么时候,他开始变了,曾经的那股锐气纷纷消散,随着时间,他慢慢的被磨平了棱角,变得圆滑,世故,专营,曾经的那个志在天下的少年渐渐地迷失了。
太学博士马嘉运再次看向墨家子的时候,犹如看到那个独自背着书囊,凭着一腔热血,不远千里来长安城的青年学子,那曾经的激昂的岁月再一次涌上心头。
“有此子为徒,实乃老夫之荣幸。”马嘉运心中激昂道。
一直以来,国子监众人都不满墨家子加入国子监,然而在他看来,有墨家子这样的学子才是国子监最大的荣幸。
此刻,国子监的岁考一届接近了尾声,一个个学子都放下手中的笔墨,结束了自己的文章。
每一个都是面露自信之色,所有人都将自己的抱负尽情的挥洒在笔下,自认为自己的文章还是真的治国之策,以此法推行,大唐定然能够民富国强,傲立于世。
这就是少年!
一群永不服输的大唐少年。
第三百八十七章 少年争锋
太学岁考结束的钟声响起,所有的学子顿时松了一口气,到此为止,整个国子监的年末岁考正式结束。
丙舍的所有学子不由自主的看了墨顿一眼,都在心中暗自猜测这一次,墨家子是否能够再创奇迹,取得律学考试的一甲。
要是如此的话,墨家子恐怕将会是国子监前所未有的六科一甲。
“律学一甲,恐怕是不可能了?”李泰心中冷笑,他对国子监的套路很是了解,如果墨家子的文章胜他颇多,让国子监不得不授其一甲,为了不得罪他们,只能将他们都分到二甲。
相反,如果他们三人有一人超过墨家子,那一甲三名只能是他们三兄弟的。
民富国强,乃是治国之道,李泰自认为整个国子监又有谁是自己的对手,他所重视的是他的两个兄弟,至于墨家子写写诗词还行,但是这可是治国之道,哪怕写的花团锦簇也是没有多大的用处,言之有物才是最适合的。
尤其是李泰还知道一个墨顿所不知道的优势,那就是李世民的到来,对于李世民的喜好,李泰自认第二,没有人敢称第一。
何止是李泰,就连李承乾和李恪也都信心满满。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众国子监学子更是如此,他们在国子监学习多年,所求的不就是为了一展心中抱负,对此早就腹案,自然信心满满。
墨顿见状,会心一笑,少年就是好,经受得起挫折,才能够成长起来。
马嘉运神情恍惚的回到国子监的监舍,李世民和孔颖达等人参观过国子监后,正在大厅中听孔颖达汇报。
“回皇上,和往常相比,今年国子监的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孔颖达点头说道。
哪怕是孔颖达也不得不承认,墨顿来到国子监带来的鲶鱼效应的确是效果显著,今年的国子监学子为了狙击墨顿,一个个发奋苦读,比往年可是提升了不少,再加上墨顿的这些流传千古的名诗文章,更是盖过历届的风采。
不管这一次墨家子能够达到前无古人的六科一甲记录,若过年后,这一届的国子监依旧会被众人津津乐道。
“今年的成绩的确不错,国子监培养了不少好苗子。”
李世民心中暗自得意,还是自己有先见之明,把墨家子打发到国子监来,否则怎么会出现如此盛事。
除了墨顿这个怪胎不算,这次国子监的学子可是出了不少好苗子,一些文章观点独到,就连他也忍不住频频点头,如此学子日后必成大唐栋梁之才。
尤其是当李世民看到堪称国子监败类,不学无术的秦怀玉三人竟然也能考到算学三甲的时候,眼睛差点没有掉了下来,这一下可有程咬金这个老匹夫炫耀的了。
“回皇上,此次岁考圆满完成,还请皇上查阅!”马嘉运从震撼中回过神,连忙躬身道。
“哦!”李世民心中一动。
李世民自然没有功夫替国子监阅卷,送到李世民手中只有丙舍的几张考卷,其中就包括三位皇子和墨顿的考卷。
“三位皇子的确是大才,所写文采堪称老成治国之道,日后长大成人,必成陛下左膀右臂。”孔颖达陪同李世民一同审阅道,看到李承乾三人的考卷,不由得满意的点了点头,尤其李泰的文采最为出众。
“少年顽劣,可当不起孔爱卿夸奖!”李世民嘴上说着,心中却高兴至极。
他一时心血来潮想要考校一下三位皇子的学问将其放在国子监中,同一众学子公平较技,果然没有让他失望,文中治国方略让他颇为满意。
一众国子监众人闻言顿时露出会心的笑容,连皇上都对三位皇子的考卷极为满意,这样一来将三位皇子评为一甲,自然是顺理成章。
不过此刻墨顿的文章还没有评阅,众人不好妄下结论,自得耐心的等下来。
终于,一张独特的考卷,出现在李世民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