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唐

第472节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令狐爱卿!颉利的丧事可曾准备妥当。”大朝会上,李世民出言问道。
颉利可汗客居长安城,被封为右卫大将军,但毕竟是俘虏,依旧是归礼部管辖。
令狐德棻起身道:“回禀陛下,右卫大将军的丧事礼部已经在操办,只不过其谥号还请陛下定夺。”
颉利可汗毕竟是一代雄主,按照规矩,理应按照帝王的葬礼进行,追封谥号。
“颉利可汗乃是我大唐的俘虏,留其一命已经是陛下的恩典了,依微臣看,谥号不封也罢!”一个官员高声反对道。
“不错,而且颉利在我大唐也不过是右卫大将军的职位,按一将军之礼下葬即可。”
顿时不少人随声附和,颉利可汗和南陈后主,南唐后主不一样,此乃异族,追封谥号,乃是华夏帝王的规矩,颉利可汗岂能按照华夏帝王的规矩来办。
见到群臣反对,李世民不由得犹豫起来。
长孙无忌见状,出列说道:“依微臣看,颉利虽然为异族,但是帝王之礼不可失,不过诸位同僚此言也是在理,颉利可汗在我大唐官位仅有将军一职。不若陛下追封颉利为王,如此一来,即可两全其美。”
长孙无忌乃是李世民近臣,最能揣摩李世民的心思,当年虽然颉利可汗侵犯大唐,双方在渭水签下盟约,双方约定互不侵犯,但是仅仅过了两年,李世民趁着突厥内乱,和天灾,在突厥最虚弱的时候兴兵北征,报了一箭之仇。
虽然站在大唐利益上,李世民做法明智至极,一举为大唐消灭一个最强大的敌人,但是从道义上,的确是李世民失信了,自从玄武门之后,李世民对自己在道德上的要求可谓是苛刻至极,这件事情在李世民心中一直耿耿于怀。
“而且陛下被天下尊称为天可汗,颉利也曾为可汗,微臣认为即为可汗,应当以天子之礼厚葬之。”房玄龄也是出声说道。
颉利可汗毕竟已经去世,追封为王,惠而不费,这对朝廷来说,并无影响,没有必要在这方面纠结,显得小气。
“李爱卿认为如何?”李世民向李靖问道,毕竟击败颉利可汗最大的功臣乃是李靖。
李靖毫不犹豫的躬身回答道:“微臣赞同以帝王之礼厚葬颉利可汗,以安草原诸部之心。”
虽然颉利可汗失败。被俘虏在长安城,但是在草原中,依旧有不少死忠的部落,颉利可汗乃是病逝,并帝王之礼厚葬,如此一来,定然能够让草原各部归心。
朝中三个大佬都集体赞成追封颉利可汗,李世民这才满意的点了点头道:“颉利虽然无道,但是礼不可废,追赠颉利为归义王,谥号荒。”
“谥号荒!荒可汗!”满朝大臣顿时心中一动,此谥号可谓是巧妙至极。
此谥号既然承认了颉利可汗帝王的身份,同时又打击了颉利可汗在突厥的威信,可谓是一举两得。
“启禀陛下!除此之外,归义王之子上书,归义王留有遗愿,想要其子扶棺北上,依照突厥礼节,葬于草原之上,还请皇上定夺。”令狐德棻道。
“葬于草原!”李世民顿时皱眉道。
“陛下万万不可,此乃不亚于放虎归山。”李靖连忙阻止道。颉利可汗虽然已经过世,但是其余威犹在,若是其子回到草原,定然会得到草原各部的拥护,也许不出十年,会有另一个颉利可汗出现在大唐的北方。
李世民嘴角冷笑道:“既然归义王有此遗愿,那就诏令其国人来葬,以突厥之礼,火化,葬于灞水之东。”
“陛下英明!”群臣顿时齐声道。
灞水之东乃是颉利可汗当年纵兵到达大唐最深之地,李世民将其葬在这里,可谓是寓意深远至极,可见李世民虽然大度,但是在他的心中,渭水之盟从未忘记。
这才是一个合格的帝王。
第四百三十三章 伏允
众人商议好,颉利可汗之事之后,这才开始处理朝政。
“启禀皇上,臣请诉吐谷浑十恶之罪。”长孙无忌猛然出列道。
众人心中一凛,顿时知道真正的大戏要开始了,随着突厥战败,东突厥分崩离析,颉利可汗早就如同没牙的老虎一般,是生是死根本无关紧要,眼下朝廷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即将到来的吐谷浑之战。
“哦!”李世民配合道。
在这个时代,朝廷发动战争也要在道义上站立根脚,虽然很人人都知道,大唐和吐谷浑这一战势在必行,但是该有的程序必不可少。
长孙无忌长袖一挥,从怀中拿出个长长的奏折来,愤然道:“臣控诉吐谷浑十恶不赦之罪之一,乃是为虎作伥,大唐初建立,百废待兴,突厥连年进犯,吐谷浑亦跟随突厥出兵,连年犯我大唐边境,犯下累累血案。”
“长孙大人所言甚是。”
长孙无忌话音一落,顿时不少老臣都连连点头,当时突厥乃是草原霸主,吐谷浑也受他节制,在进攻大唐之时,吐谷浑也是出兵不少,让大唐疲于应付,可以说,当年李渊所受的屈辱,虽然大头都算在颉利可汗,但是吐谷浑王伏允也有一份子。
“十恶不赦之罪之二,心向前朝,伏允兄终弟及,迎娶前朝光化公主,敌视大唐。”
虽然隋朝灭亡后,光化公主的地位已经是一落千丈,无足轻重,但是此刻唐朝为了攻打吐谷浑,自然将此事算上。
“第三罪!屡次犯我大唐,今年秋季,大掠鄯州,复遣兵寇兰、廓二州,屡次犯我大唐,其罪可诛。”
“第四罪,不敬朝廷,陛下招其朝拜,屡次推脱。”
“第五罪,昏庸残暴,君臣谗言,屡受天柱王挑拨,镇压忠良,残害吐谷浑子民。”
……
“第十罪……”
长孙无忌一连十条罪证,控诉吐谷浑王伏允罪行罄竹难书。
“还请皇上出兵,为我大唐百姓报仇,解救吐谷浑百姓。”大唐百官顿时群情激奋。
李世民点了点头,看向侯君集道。
“侯尚书,你来给诸位大臣说一下吐谷浑的状况。”。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李世民既然决定对吐谷浑动武,自然会不遗余力的收集吐谷浑的情报,侯君集乃是兵部尚书,收集敌国信息乃是兵部之事。
“遵命!”侯君集领命出列,朝着诸位大臣躬身说道。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