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唐

第991节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孔颖达这才松了一口气,好在这三个棒槌将场面给圆回来了,朝中的重点又集中在了孔惠索的身上。
李世民点了点头,看了孔惠索一眼道:“既然是孔圣之后,又为天下稚童编出如此宝贵之书,不过就先到国子监当个助教,品级高一级为七品。”
“七品助教!”孔颖达不禁心中一叹,原本按照他的打算,可以顺势将孔颖达送入崇文馆,如此一来,那自然要比留在国子监要强得多。
孔惠索正想谢恩,突然听到了墨顿朗声道:“陛下且慢,微臣认为孔兄的《字典》还有一份天大的功绩被忽略,陛下这点赏赐可就怠慢功臣之嫌了?”
“哦!天大的功劳?你小子莫要信口雌黄,以为和孔惠索关系好,就可以替他讨功。”李世民警告道。
而孔惠索也是一脸茫然,《字典》乃是他所编撰的,其中有多少功绩他又岂会不知,哪里会有什么天大的功劳。
就连孔颖达也是惊疑不定,不知道墨顿此举是何意。
墨顿面露得意道:“启禀陛下,若是单凭字典自然功绩不大,若是和小学连起来,那可是一个天大的功绩。”
“哼!有话快说!”李世民冷哼一声,他最讨厌墨顿卖关子。
墨顿顿时尴尬,拿起一本字典道:“陛下请看字典之中,孔兄除了用部首、笔画来排序以便查找之外,还利用声韵将同音部分按照顺序排列。”
“那又如何?”李世民不解道。
墨顿哈哈一笑道:“陛下有所不知,所谓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我大唐幅员千里,语言相距千里恐怕早已经是音调已该,就比如说南方人到了北方,和人交流,简直是鸡同鸭讲、对牛弹琴。”
“粗鲁!”杜楚客对墨顿嗤之以鼻道。
墨顿反驳道:“这是事实,就拿诸位大人来说,想必都是天下各地的精英,各位乃是在长安城呆久了,自然都会说官话,然而诸位扪心自问,尔等如今语调和幼年的语言相比,恐怕早已经是乡音已改了吧!”
不少官员纷纷沉默,他们久居长安城,有时候回去省亲,的确是发现乡音已改,乡亲说话自然能够听懂,而自己说话乡亲很难听懂,有时候过几天才慢慢适应。
“这和你所说的天大的功绩有何关系?”李世民皱眉道。
“当然有关系,此字典按照同音而编撰,如果再进一步,将此音按照长安官话编撰,再由小学教育让夫子传授给每一位学子,如此一来,天下学子学的都是一样的声音,那岂不是完成了秦始皇也未达到的言同音。”墨顿亢奋道。
“言同音!”
“言同音!”
墨顿犹如丢了一个深水炸弹一般,顿时将平静无波的朝堂炸的波涛汹涌。
平日里荣辱不惊的重臣们如今一个个露出讶然,谁也没有想到一个如此宏伟的计划,竟然出自于两个弱冠少年之手,如非他们亲眼所见,恐怕怎么也不敢相信。
李世民激动地站了起来,忍不住踱来踱去,秦始皇焚书坑儒,推行暴政,然而无论后人如何抹黑,都无法抹煞秦始皇的功劳,那就是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天下归一。
此乃历朝历代任何帝王都无法超越秦始皇的功绩,而如今大唐将有可能实现另一个天下归一的计划,那就是言同音。
一想到能够和秦始皇比肩,这对一项注重名声的李世民是天大的诱惑。
这一刻,孔颖达看向墨顿的眼神变得莫名起来,原本因为墨顿将孔惠索的功劳搅得一塌糊涂,他心中怨恨,而此刻墨顿竟然翻手之间,给了孔惠索一份天大的功绩。
“天下各地方言各异,言同音除了便于大唐各地的学子交流之外,同时也是教化利器,那就官员异地赴任来说,一个京城官员初到异地赴任,就连当地的话语不通,如何治民,如果天下言同音自然没有这等不便。”墨顿再添一把火道。
不少官员纷纷点头,他们从四面八方来到长安城感到语言不便,而再到一地赴任,恐怕还会遇到同样的情景,如果天下同音,自然再无阻碍。
墨顿再道:“再则,除了教化大唐百姓之外,对于归化边关各族亦又奇效,自古以来,有多少蛮夷入侵华夏,如今安在?不都是华夏融合,然而这等融合乃是被动,潜在的,若说我们主动在蛮夷各族开设小学,传授汉字,说汉语,宣扬华夏礼仪,等这些少年长大,懂礼仪,说着和我们一样的语言,写同样的字,穿同样的衣服,哪怕是他们是金发碧眼的胡人,你又岂能说他不是汉人?”
百官纷纷点头,如果是金发碧眼的胡人穿着汉服,众人心中认为其沐猴而冠罢了,若是张口一嘴流利的官话,那自然倍感亲切。
“就拿西南各僚屡次反叛来说,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语言风俗不同,交流不畅,若是朝堂将小学开办到每个村寨,传授给他们到哪都可以使用的官话,长久之下移风易俗,定然悄然融合我华夏之中,到时华夷为一家并非一纸空谈。”墨顿亢奋道。
“恐怕没有墨侯那么轻松吧!”杜楚客忍不住反唇相讥道。
墨顿昂然道:“一代不成,那就两代、三代、五代,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出百年哪怕是大唐刚刚征服的吐谷浑可成为我大唐最为忠诚不可分割的国土,此乃我大唐的百年大计。”
“百年大计。”
霎那间李世民怦然心动,这可是归化的最佳利器,如此一来大唐每征服一地,只需照此推行,百年之后定然可以让华夏站稳脚跟。
第九百零八章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不少大臣也是连连点头,历朝历代对于统治安定都是极为重视,尤其是边关蛮夷之地,更是反叛的重灾区,让历代王朝可是操碎了心。
如果边关各族和华夏融和,从此为一体,自然边关安定,自古以来都是边关不稳,除非朝代末年天下大乱,可没有听说过中原屡次反叛的。
“墨侯有点想当然了吧!那些南夷又岂能甘愿学习汉语。”杜楚客一口否决道。
墨顿不由冷哼一声,傲然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既然已经归属大唐,那又岂能由着他们,且不说西南各僚连文字都没有,他们又岂能抵挡我汉人几千年的灿烂文明,再说这些蛮夷之地也有不少心相大唐之辈,只需稍加引导即可,或者直接规定,不通汉语则不可担任部落首领,上有所好,下有所效,随着一代代推进,先是要求所有权贵子弟必须进学,等到大唐彻底掌控之后最后要求所有稚童必须入学,如同墨家村一般,实行义务教育也未必不可,相比于带兵平叛所花费的钱财,兴建小学这点费用又算得了什么?”
不少官员连连点头,这的确是可行之法,西南各僚反了又平,平了又反,朝廷烦不胜烦,如果推行教育归化,最多百年这些边关各族就可以和汉人融合,此乃一劳永逸之法,这笔账他们还是算得出来。
然而民部侍郎跃然而出,反驳道:“所谓义务教育不过是墨家村的妄想罢了,你墨家村一村推行自然轻而易举,若是真的在蛮夷之地义务教育,那置我大唐各道于何处,假如整个天下皆推行义务教育,你可知要花费多少钱粮,哪怕是将民部搬空也不够一成。”
墨顿昂首道:“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最后只是一场空谈。而且我等并非实行义务教育,只需推广小学即可。”
一众世家对视一眼,如果真的在天下推广小学,恐怕要不十年,大唐就会读书人遍地,而掌控在世家之手的教育权利则会损失殆尽。
“此事需要从长计议,陛下刚刚下令要在大唐各道修建医院,已经花费糜多,如果在举国修建学舍,恐怕朝廷三年的财赋也难以满足。”民部侍郎硬头头皮反对道。
孔颖达一咬牙道:“此事也好解决,可以让天下的私塾稍加改造,便可成为小学,单凭学生的束脩便足以支撑夫子的俸禄。”
在通常的时候,孔家是和世家站在一起的,可是如今牵涉到孔家的兴盛,孔颖达自然毫不犹豫的为孔家考虑。
墨顿附和道:“至于蛮夷之地,可以选择改土归流的三个僚州作为试点,如果切实可行,则可以向西南各僚甚至整个大唐推广。”
民部侍郎冷笑道:“如今修建渭水大桥已经将民部掏空,三个僚州的学舍和夫子你墨家出钱?”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