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77年从知青开始

第2690节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先生,娃娃鱼的价格一定会崩吗?”
“会的,娃娃鱼当初能冲上高价,不是因为它本身的价值有多高,而是有人希望它的价值高,请客的需要一种价高又稀罕的吃食用来招待被请的,这东西的价格是被买家拱起来的。
当养殖的数量变多,神秘面纱被揭掉,它被刻意营造出的特殊价值也就不存在了。”南易笑问,“你也吃过娃娃鱼,你觉得它是个什么味?”
苗小兰回想一下,说道:“感觉和鲶鱼的味道差不多,没什么特别的。”
“哈哈,这就是了,娃娃鱼不好吃,药用价值也就那么回事,只能算得上是一种很普通的中药,加上人工养殖各种用药,娃娃鱼都成药罐子了,别说药用价值,用药之后一身毒素堆积,经常吃不吃出毛病就是运气。”
“我要好好想一想钱到底借不借。”苗小兰蹙眉道。
“嗯。”
南易应一声,把注意力转移到吃饭上。
裹着睡袋睡了一夜,第二天的午后两人抵达一爿店村落附近的山头,往下眺望,入眼成片成片的土灰色,绿色犹如某著名连锁品牌牛肉拉面里的牛肉,不仅少且薄,树木大概做不到人均一颗,长得蔫蔫的,丝毫没有初夏之葱郁。
村落的布局符合北部干旱山区的典型特征,农民随田而居,房屋比较零散,村落的兴建没经过整体的规划,说不出什么门道;房屋多是用本地榆、杨、松树等木材与土坯建造土木结构,房矮屋窄,多是土房,屋顶无瓦。
其中比较好的庄院版筑墙较川区高尺余,庄角靠院门一侧修角楼,其他房屋高,南易之前看过资料,这种房子叫高房,一般三面开窗,有两窗开在院外两侧,用来听取内外动静,观察来人,防备贼盗,是院落的耳朵和眼睛。
院内房屋采用单檐式、挂椽式或滚椽式,一般家庭多采用三担两挂,生活宽裕人家主房以平桴陡架来托拉檩条三根,结构较牢靠。
没看到有供人居住的窑洞,只在靠崖处见到了几个或关牲畜、家禽或堆放柴火的小窑……
看了好一会,南易把村落里的景象尽收眼底,没急着进村,在山上吃了点东西垫巴垫巴,随后奔赴村前村后。
下地看一眼长得没什么生气的马铃薯,找到传说中的一眼泉,尝了尝打上来的苦水,上坟头林立的山头瞻仰了墓碑,透过上面显露的生卒年份,粗略判断村民们的健康状况。
在天色即将变暗之时,南易再次登高,连线裴授衣,把眼里的山川走势讲给对方听,期待着对方能给他一个疑有大墓的回答。
裴授衣的回答却是穷山恶水,风水极差。
断了用大墓把一爿店炒作成风景区的念头,南易再次询问水龙走势。
裴授衣回未亲见不敢妄断,只是给了一个大概的猜测。
有个大概已经足矣,南易对如何在一爿店实行他的小村经济,心里已经勾勒出一个大概的框架——要想活,先有水,目之所及的山头要种上树和生长快速的灌木,有了绿植就能固土蓄水,要想富,先修路,修一条37公里长的双车道水泥路。
矗立山头,南易默默地盘算着,脑子里的算盘噼里啪啦算着各种账。
良久,心里有了一本大概的账,南易带着苗小兰下山,径直往之前看好、村中最好的庭院过去。
谁知,村书记并不住在这所庭院,经过房东指点,南易在村里第三好的院前见到了一爿店的村高官马海龙,年纪三十五六左右,身上有着缺水地带的明显特征——皮肤有泥垢堆积的黝黑,身上的衣裤光泽暗沉,衣摆、裤脚有着深浅不一的污渍、灰尘。
快速得出运气还不错,遇到一个大概能干实事的结论后,南易向对方正式自我介绍,“马书记,你好,我是从京大过来的南易。”
“南教授,你好你好,早就盼着你过来了,屋里请屋里请。”
马海龙殷勤地拉着南易往屋内走,推拉上炕,叫婆娘端来待客的干果,又打发去烧水,隔炕桌而坐,双眼火辣辣地盯着南易,犹如盯着一个金元宝。
在马海龙眼里,南易就是一个金元宝,之前他已经得到通知有一个京大的教授要过来,不是带嘴来吃,是带着大把的钞票来扶贫,把人招待好,人家一高兴,钱就留在一爿店了。
第1201章 崇高目标
马海龙过分的热情让南易浑身难受,马海龙眼中的炙热,令他不得不怀疑自己的钱包被对方捡了,虽然他非常热情对方的热情更多是因为看在钱的份上,但他要扫一扫对方的兴致。
当已经凉了的主食破皮袄和冒着热气,应该是后加的懒疙瘩上桌,马海龙吆喝着别客气,南易见马海龙的老婆没上炕,暗中给苗小兰使了眼色,食未半时,苗小兰借口上厕所离炕。
一顿饭的工夫,马海龙把一爿店的情况说了个囫囵,从马步芳那会说起,滔滔不绝说了不少,中心思想就是一爿店人过得清苦,过得不容易。
南易倒是没吐露什么,他准备在村里转转再说。
食讫,马海龙要把自家的炕给南易两人睡,他带婆娘去睡柴窑,好说歹说才推脱,最终马海龙带着两人去堆杂物的大会堂打地铺。
说是打地铺,马海龙却从家里拿了两床被芯,看着很新,上面的红色丝线依然散发着喜庆的光泽,估计是当初他老婆的陪嫁之物。
待马海龙离开,南易带着工兵铲去了广阔天地,在辽阔的大地上留下了支援一爿店的第一坨有机肥。
事了,找了一处仿如细沙的黄土,搓了搓权当是洗手。
赶了两天路,出了不少汗,身上有点难受,南易只能憋着,白天看的那一眼泉,出水量极少,只能紧着喝和浇地,初来乍到,用活命水冲凉,伟光正形象还未建立就得崩塌。
吹了一会凉风,待身上残留的味道被风卷走,南易才回到大会堂。
“马海龙的老婆躲在厨房里吃土豆泥。”
“放辣子了?”
“红红的,好像有放。”
“那个不叫土豆泥,在这边叫洋芋搅团,土地太贫瘠,只有洋芋容易种活,要不是种洋芋,一年收的粮食吃不到来年丰收,只有逢年过节才能敞开肚子吃。明天你出山,把样本寄到深甽去检验,走航空件,我要快点看到结果。”
“好的。”
之后的一天,南易跟着马海龙把整个村落看了一遍,接着又被带着去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农户家里参观,整个流程让南易觉得自己被当成了扶贫办的干部,看的重点是五保户、危房之类的。
又隔上一天,在南易的主动要求下,他跟着村民一起下地,了解了村民的耕作模式。
第三天,南易谢绝马海龙陪同,自己一个人漫山遍野地转悠,结合前一天从村民嘴里了解到的情况,有目的性地去了解周边具备经济价值的植被。
白天转悠,晚上写总结,连续五天都是如此。
第六天的早晨,南易不再上山,把前几天的总结汇总成一份图文并茂的观察报告,留档,并发了一份去不二药业,让对方的研究所结合检验结果出一份适合种植的中药材名录表。


章节目录